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

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

  《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一书提炼和阐释了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由顾作义、钟永宁编著的《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一书是一部集中提炼、阐发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精神标识,具有思想深度、知识密度、现实感强、通俗好懂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该书提炼和阐释了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中庸之道”“扶危济困”,处理国与民关系的“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隆礼重法”“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博施众利”,处理己与群关系的“精忠报国”“经世致用”“求是务实”“革故鼎新”“清廉自守”“勤俭节约”“敬业乐群”等等。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情感样式,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养成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而价值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注重传统价值理念和精神标识的发掘和现代性阐释,以便把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传承下来。用作者话说,传承文化,开辟未来,先要了解本来,该书中所收入的各篇首先从文化思想史角度简略梳理这些价值理念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根系。

  为便于读者阅读,作者说,该书走通俗的路子。比如,每篇均从历史叙事入手,或者是古代历史故事,或者是近现代文化事件。又如在论述中,难免要引述历代思想的经典言论,它们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文字和含意古奥,习惯于现代汉语表达体系的今人,要想进入其精神世界,存在一些困难,作者在引述古人原文时,尽量翻译、转述并阐释其意。文以载道,中国大量历史故事和古典诗文,传载和浸润了传统文化理念,为了加深读者对文化理念的了解和感悟,书中将有关这些理念的经典故事和经典诗句,或糅于论说之中,还链接其后,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资料性。

  该书的一个特色是,在每篇正文之后附有一篇近现代名家相关经典文章,作者有孙中山、曾国藩、梁启超、蔡元培、林语堂、梁实秋、严复、钱穆、冯友兰、张岱年、朱自清、冰心等,可窥各路思想者对传统文化理念之识见,也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角度独特的经典文选。

  其实,这部书更是一部回望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书。当人走到岔路口犹豫不知何往时,一般都会回望来路;大调整时代的复杂多变,常常引致人们反思传统和文化。何谓传统?何谓文化?何谓传统文化?又何谓文化传统?

  作者说,传统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或显或隐于我们的制度、思想、文化之中。“文化”的界定很多,但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涉及精神文化、实物文化和制度文化。但凡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明遗产均可纳入传统文化范畴。但传统文化不同于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传统文化的“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气质。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高居人类道德和精神的制高点,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层面的基本理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然。

  当代社会价值观来自于传统深处,这个传统可能是本民族的传统,也可能是别的民族传统。现代性离不开传统性,培植现代文化之树需要从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中吸取养分。因此开创未来,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文化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因而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建构人们的价值理念系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它们发源于远古,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仍释放出穿透时代的光彩。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特征是鲜明的,该书作者将其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重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伦理性文化,道德教化是其本质属性。儒家主张厚德载物,从建立在自然感情之上的亲亲之爱出发,由家人到社会到国家,形成一套道德价值体系。

  包容性。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一种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包容会通是其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自己主体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发展自己。

  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了浓重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人能弘道”,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文化自觉性。民为邦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理念都在强调人的独立地位、人的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重他人、重群体、重合作、重共存,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包容会通、中庸之道、厚德载物等理念,乃至所有道德理念,要么在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么在倡导人与他人或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中国传统中的“贵和”思想、“和文化”精神,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价值理念。

  重民性。中国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中,一些重民的政策施行,有利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务实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务实。求是务实、经世致用、勤俭节约、居安思危、隆礼重法、革故鼎新等传统价值理念,不仅形成得早,而且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务实的一面。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务实传统,更是被一些知识精英不断发掘利用,成为号令民众维新、的精神武器。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绵延几千年,在经受了近现代的冲击之后,今天,站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当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也是该书写作的缘由。

  作者说,该书就是从传统价值理念切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有些理念是从一些核心理念中派生出来的,之所以这样取舍,意在将文化传统精髓尽量网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促进现实的考量。继承传统理念是要在传统的根基上建立现代文化体系,因此阐释这些理念必须有现代文化体系视野,他们在阐释和品评这些理念时,一方面注重该文化理念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注意从现代性的视角去观察。用作者的话说,只有努力学习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阐释传统主要是为了服务现实、面向未来,作者说,基于这种认识,他们编著这本书时与许多谈传统文化的主题书籍有所不同,在该书中,他们花了更多的笔墨,讲述现实中如何传承这些理念的问题,以传统理念回应现实关切,构建现代新理念,探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新路径,这也是他们写作该书的主旨所在。

  例如在阐释“隆礼重法”时,说到中国文化在“德”上辅以“法”,但当时的法律制度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层上的,最多是“法制”,而非“法治”,现在我们在继承传统重德文化理念的同时,必须将传统道德自律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最后还附录了蔡元培的《论礼让及法律》一文,也给前面的阐释做了一个文本的补充。

  又如《自强不息》篇,在深入挖掘其刚健不屈的精神内核的同时,一方面强调要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持中精神结合,在刚健与柔顺间找到平衡点;另一方面要尊重个体意志和自由选择,不能将一种人生态度强加于人。

  再如:书中着意讲述传统价值理念隐含或显现的生活哲理智慧。如在《居安思危》篇中,讲出“德之不修”是人生最大的隐忧;在《天人合一》篇中讲述人之快意在于过合乎“天性”的生活;在《中庸之道》篇中讲述做人处事,适度最重要;在《孝老爱亲》篇中讲述做一个有成之人,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在《勤俭节约》篇中讲述,人既要身体勤劳,更要头脑勤劳等等。(薛原)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通俗讲什么叫文化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