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资讯  民生

2021年12月“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公示

王健,男,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口航标处职工,临高县临城镇昌拱村人。

事迹:点亮自己 守护航程 父子接力坚守红色灯塔52年

在海南省临高县北端三面环海的岬角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座圆形塔式、色泽鲜艳的钢制结构灯塔其实已经历了120多年风雨。它就是临高灯塔。

临高灯塔由法国人始建于1893年,是世界百座文物灯塔之一。灯塔为铸铁圆柱结构,是由6根大支柱和108根小铸铁交叉成格子状构成的,外涂红白相间横纹油漆,塔身高22 米,射程18海里,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西口的主要助航标志。

临高灯塔因其独特的文物价值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而受到极大关注。1893年,法国人为了控制琼州海峡,以“琼海关”的名义修建了临高灯塔。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5兵团40军在临高角登陆,揭开了海南岛战役的序幕,临高灯塔犹如一位英勇的战士一般屹立在岸边指引解放军回家,它身上清晰可见的炮弹孔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1997年,国际航标协会将临高灯塔列入“世界一百座文物灯塔之一”。1998年,临高灯塔被列入《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图册》并于4年后被列为《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2009年临高灯塔成为海南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灯塔至今保存完好,依然在琼州海峡西面入口处发挥着重要的导助航作用,与尽职坚守的蓝色铁军——临高灯塔守灯员密不可分。

王健,是临高灯塔的现任守灯员,自成为灯塔守灯员的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便开始灯塔的保养维护工作。海南的气候高温、高湿、高盐,对钢制灯塔的侵蚀尤为严重。王健每日都要用清水对塔身内外、灯笼、支撑灯塔的350条钢杆进行清洁,用羊皮纸仔细擦拭牛眼透镜的灯器,从而缓解海风盐雾对灯塔的腐蚀,确保灯塔设备崭新如故。22米高的灯塔内部有82级螺旋台阶,宽度仅容1人通过,这样狭窄的楼梯,他每天至少要走上两三趟。守灯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辛苦、单调、枯燥,但王健从未想过要放弃。

2016年5月19日,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临高灯塔党性锤炼基地挂牌成立。党性锤炼基地以“红色”爱国主义和“蓝色”海洋文化为根基,通过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锤炼流程,固化工作机制,让前来参加锤炼的广大党员,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自党性锤炼基地成立以来,王健就担负起讲解员的职责。每年海南省直机关工委、临高县委、直属海事系统的众多单位都会组织党员到临高灯塔党性锤炼基地开展锤炼,王健总是认真地向前来锤炼的广大党员们讲述灯塔历史和老一辈蓝色铁军守塔故事、讲解海洋文化、科普航标知识,并组织开展“八个一”的党性锤炼活动。王健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弘扬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优良传统,践行蓝色铁军“点亮自己,守护航程”的价值观。临高灯塔党性锤炼基地做法也被中央机关工委组织部和紫光阁杂志评选为全国机关党组织“两学一做”100个优秀案例之一。

守塔19年来,王健始终践行着“点亮自己,守护航程”的价值观,这种坚守传承于他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临高灯塔的第一代守灯员王光民。

1969年,27岁的王光民经过层层审查,到当时属于部队管辖的临高灯塔当上了守灯员。那时的灯塔靠人工点灯和熄灯,天黑时王光民就爬上灯塔点亮航灯,漫漫长夜里要不时走出房子查看,确保航灯长明,熬到天亮又爬上塔顶熄灯。灯塔地处偏僻,不通自来水,王光民只能从家里肩挑背扛一桶一桶运来淡水,再用这来之不易的淡水仔细清洁灯塔内外,防止灯塔锈蚀。这样孤独而又单调的工作,王光民一直重复了33年。

父亲的坚守在王健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2003年,王健放弃了前往繁华都市的机会,捧过了父亲王光民值守灯塔的接力棒。刚接手守灯员的工作,工作和日子平淡、单一、重复,王健想守灯员就这样了,也没啥意义。是什么促使了他转变想法,真正成长为一名守卫南海的蓝色铁军呢?

王健清楚地记得,那是2005年9月26日凌晨,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台风引发了部分电厂连续跳机解列,最终导致罕见的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台风登陆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在家坐不住了,顶着大风,赶到灯塔,领着他加固灯笼门窗,检查线路,还让他每隔一个小时爬上摇晃灯塔查看一次。台风过后,在全岛停电7天里,每天晚上父亲都和他在灯房里守着,重复着一小时查看一次灯塔,父子俩晚上基本没有合眼,保证灯塔正常发光。

7天过去,全岛恢复供电,生产秩序也随之逐渐恢复正常。父亲带着王健上塔顶。望着晚霞余光下万家灯火和南来北往的船只,望着父亲脸上露出的甜美笑容,他心里渐渐亮堂起来,像这座灯塔一样明亮。这样的事父亲经历多了,正是每一次的坚守,每次重复做的一样的一件事,保证了过往救灾船舶和国防舰艇的安全行驶。

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懂得父亲那句“要是灯不亮,船舶航程不好,我们就麻烦大”的含金量——这是一位蓝海战士对工作的责任、对事业的追求、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灯塔就是我的家!”现在的王健,已经把灯塔当成了家,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说:“自担任临高灯塔值守员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接好父亲的班。每当看到这座百年灯塔塔身光泽闪亮,崭新如初地屹立在祖国的海角,为船舶保驾护航时,我的内心总会因为自己守护着这片海洋而感到自豪与喜悦。”

胡志刚,男,1973年生,汉族,1993年参加工作,高中毕业,2017年10月任职三亚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公交总公司,现为天涯2号驾驶员。

事迹:三亚公交司机用行动诠释“公交人”的精神

自从事公交驾驶工作4年以来,安全行驶万里,在公交驾驶工作中,总有说不清的辛酸、道不尽的艰辛,但他从没有喊过苦,喊过累。然而在面对生活时,他也能始终保持着一份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每一次握上方向盘,踏上行车路上,他始终把普通百姓的安全及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是在驾驶的车厢上,还是在穿梭的大街小巷上,只要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他必定奋身投入到救助行列中,因为他始终坚信着一句话:“普通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不惜一切主动为民排忧解难,热心为社会人士提供帮助。

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平日里胡志刚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各类培训,并利用所学的急救技能充分发挥在自身岗位上,保乘客之安危、解乘客之燃眉。

2020年10月8日下午16:30分左右,胡志刚在发班途中,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久久不起,在与车内乘客做好解释工作后,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急忙下车上前询问“你怎么了?需不需要我帮忙?”,原来伤者在回家的途中骑车不慎摔倒,其后他将倒在地上的伤者扶起,发现伤者头部大量出血,胡志刚见状后立即返回车内拿急救包,利用所学的医疗救助知识对伤者头部进行止血包扎。在此期间,胡志刚一直陪在伤者身边,缓解伤者的情绪。几分钟后伤者家属到达现场,胡志刚与其家属将伤者搀扶到安全区域后才回归岗位进行发车。

救死扶伤,传递温暖

2021年2月16日15:05分左右,胡志刚驾驶车辆由南岛农场开往台楼村委会方向到达干沟二村站点时,发现路旁有一辆摩托车倒放在地上,旁边一人长坐不起。胡志刚与车内乘客做好解释工作,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后便急忙下车。“发生什么事?需不需要我帮忙?”,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询问,却如同黑夜里的光。胡志刚询问过程中发现伤者左腿膝盖处大量出血并立即返回车内拿急救包对伤者受伤膝盖进行简单的止血包扎后将伤者搀扶至公交车内,驱车送往南岛医院进行救治,亲自将伤者安顿好后,方才离开医院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作为一名普通的驾驶员,胡志刚同志的工作是平凡的,既没有激动地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这十米车厢及各大街小巷行车路上抒写着平凡但别有风味的人生。他的一次次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谐,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了“公交人”的正面形象,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普普通通打工人学习的榜样。

黄惠连,女,1982年4月出生,海南五指山人,毛道乡红运村委会空程村农民。

事迹:农村妇女以如山爱诠释善与美的真谛

黄惠连,五指山毛道乡红运村村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8口人,其中有2位80岁老人、2名精神残疾人(黄惠连丈夫的哥哥黄启辉患有酒精分裂症,长子黄小凡从小便是智力二级,无法行走)、2个年幼的孩子。在党的政策帮扶下,她和丈夫通过辛勤劳动,用双手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八口贫困之家。

17年前当黄惠连和丈夫满怀期待的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时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智力会有问题,初为人母的喜悦让黄惠连觉得生活简直比蜜还甜,公婆对自己好,丈夫又和自己举案齐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子黄小凡居然还是不会说,不会走,眼神中透露出来的都是呆滞。黄惠连害怕了,跟着丈夫带长子去医院检查,晴天霹雳般的结果让她一蹶不振。可是,生活还得继续,骨子里的坚毅让黄惠连忍着悲痛重新站起来,对着拖累一生的长子她没有任何怨言,用着最大的母爱温暖着长子。为了全心照顾长子,她甚至没有再孕的打算。九年过去了,为了给长子的人生有个更稳妥的保障,她选择了再孕。终于一个漂亮的、健康的女婴来到了她的生命里。尽管如此,她依旧没有放弃长子,依旧对长子百般照顾、百般疼爱,并且从小对着自己的闺女灌输以后要好好照顾哥哥的思想。

又过了三年,灾难再一次接踵而至。一直和丈夫生活在一起的哥哥突然得了酒精分裂症,生活不能自理。古稀之年的公公婆婆年老体弱也住进了医院,毫无征兆的小生命又来到了这个家庭。一下子,八口之家的所有担子都压在了黄惠连和丈夫身上。在困难面前,这个瘦弱的黎族妇女没有一丝的退缩,早上三四点起床上山割胶,六七点回家做饭,饭好后照顾老的,照顾小的。饭后又马不停蹄的跑到农田里忙活农活,然后又是做饭,喂饭,给长子洗澡,给公婆、大叔子、小孩洗衣服。满满当当的生活,黄惠连像陀螺一样旋转,没有过退缩,没有过怨言,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公公婆婆因年老体弱生病住院时,黄惠连都会到医院陪床,像一名女儿一样为公公婆婆洗衣带饭,把屎把尿,精心地照料公公婆婆。公公婆婆体谅黄惠连的不易,八十岁高龄硬是和黄惠连弄起了分灶。黄惠连苦口婆心相劝,依然无法让二老改变主意,只能默默接受。家里一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的便是老人和孩子。虽然黄惠连是个嫁过来的儿媳,但她始终用自己的爱心与孝心,给家人温暖与支持,深得家人的认可,也为同村的村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016年开始,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黄惠连和丈夫的干劲就更足了,现如今黄惠连更忙了,笑容也更多了。2020年她被选聘为光伏公益岗,除了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外,她还要每天忙光伏公益岗的工作。但她依然任劳任怨,为了让自己的亲人、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默默付出。

这些年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家庭的不幸都没有压住这个黎家妇女,她用我们农村黎家女人最朴素、勤劳和坚韧的生活态度,面对着每一个平凡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她曾朴素的说过:家庭亲人就是要相互照顾,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生活在苦也要过下去。

秋霞理论在鲁丝 http://www.xinzhiliao.com/zx/xinde/2922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高铁乘务专业招生要求,真相捕捉,转让快递,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