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教育

新时代教育真谛的词源学考察

新时代教育真谛的词源学考察

  从词源学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回归上古圣哲初创文字之境,追本溯源,探索古人要传达的教育智慧,有助于形成基于中国哲学思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以新的视野和格局服务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汉字词源。在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字中,教育的象形字是,对教字的解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教”=爻+子+攴,“爻”表示经典的学习,“攴”表示手拿教鞭督促学生学习。故“教”常释义为手执棍子迫使青少年学习经典,与学字相统一。学字的甲骨文表示儿童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占卜的知识。第二种认为“爻”是卦的符号,其意思是用手操作演示“灼龟取兆”,“敎”正好表示蓍占和龟卜的操作方法。故《说文解字》中“上所施,下所效”,施是操作、演示,即传授“善占和龟卜”;效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第三种认为,教与“孝”相联系,殷人以“孝”来达到某种行政目的,即以孝为教。后来教字引申为教授、教化、告诫等含义,因此“上所施,下所效”中的上与下,指的是君与臣、父与子、师与徒等伦理关系。“育,养子使做善也”,育是指妇女孕育、养育儿童之意。总之,教育的甲骨文象形字中蕴含着我国原初的教育思想。

  西方拉丁文词源。现代英语中,edu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由动词edcere演变而来。前缀e有引出、导出之意,词根ducere有引导之意。edcere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潜藏于儿童内心的东西(知识、智慧)引导出来。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而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因此,教育具有照料儿童的含义。关于教育的本质,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时,由于震骇使灵魂有所丢失,教育须找回失去的灵魂(智慧);蒙台梭利提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贝尔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斯普朗格提出教育要将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总之,西方教育注重对个体内在潜能的引导与唤醒。

  传统的中西方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从以上教育的词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传统教育思维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支配性和教育过程的严肃性,重视对儿童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西方教育重视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是学生的引导者,认为教育是将学生的内在智慧引导出来,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然而,这种理念是目前教育学体系中,关于教育概念的常规解读,蕴含着强烈的中西教育理念的对立矛盾。近代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学说和理论著作,在逐渐西化的过程中,慢慢丢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遗忘了我国古代圣贤的高深智慧,出现了大量的中西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比较,一味西化。然而,西方社会的教育模式最终不适应中国本土的教育情形。如何找到其平衡点将是形成全球教育理念,进行全球教育治理的关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

  基于脑科学研究下的新教育概念。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智慧,其造字的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潜藏着我国上古圣贤的质朴思想。结合“教”“育”和“学”的甲骨文词源,融合儒、释、道文化精髓,对教育做出新的诠释:“攴”除了传统理解的手持教鞭敲打外,还可以理解为用手揭开罩在儿童头上的“罩纱”(智慧的遮蔽),即激活松果体的功能,从而开启智慧。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松果体”能感知自然界中的蓝光,从而判断白天与黑夜,松果体的感光结构与眼睛结构有相似性。学字中的“冖”,除了理解为一般的房子之外,也可以理解为一层遮蔽智慧的罩纱,学习是个体自主地唤醒内在生命力,破除所知障碍,使智慧潜能涌现出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去蔽,教育的本质是解蔽,是对个体生命内在智慧的唤醒。

  基于教育新诠释下的中西教育合一思想。通过教育词源的新解析发现,中国甲骨文与西方的education,都有“唤醒”之意。顾明远提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叶澜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从生命智慧维度出发,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个体的生命智慧,且注重自我内在的唤醒。由此,教育在本质上破除了中西教育理念二元对立的壁垒,走向了合一。合一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一于个体生命整全发展,合一于自我意识的唤醒。这将是“中国教育下一步”之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出发点,是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从中国哲学视角看,中西方教育理念犹如太极之阴阳两仪,看似相互矛盾对立,实则整体统一。

  “悟道”启“智慧”:以中国哲学思维启智增慧。斯蒂格勒认为,超工业所制造的系统性愚昧,导致了精神和心灵彻底的无根化,造就了诸多片面畸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实施新教育,首先要对人有深入的了解。从宇宙起源、地球诞生、人类起源,对人、生命进行整体认识,了解生命的本真,体悟中国哲学思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要义;其次要基于教育的真谛——生命智慧的自我唤醒,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总之,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个体悟道,启智增慧,通过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逻辑,培养具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明德”致“良知”:以中国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在于其德性的完善。朱熹在《四书集注·学而篇》中认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黄帝内经》中提出“天之在我者德也”;《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可见,人的发展最终要注重德性的发展,所谓立德树人便是此意涵。因此,新教育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论语》《传习录》等,通过悟道、明明德以致良知,止于至善。总之,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新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培根,返本开新,重拾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君子、贤人、圣人的人格理想,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和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梦人”。

  守正笃实,久久为攻。“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新时代教育肩负新的使命,需要以中国教育智慧培育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助推世界永续和平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