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楼市

1991年:东京地产崩盘始末

1991年:东京地产崩盘始末

  许小年说我们虽然准确预测不了房价,为何还要做预测了?那是因为做预测有利于梳理和加深我们对房地产未来趋势更深入、更理性的认知。

  ——很多人都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锚定为日本经济的拐点,其实这是很粗陋的想法。因为1985年后日本房价是加速升高的,拐点是1991年才到来的。这中间隔着整个“五年规划”呢。2,泡沫前极度自信的国民状态

  ——日本泡沫1991年破灭,在泡沫破灭前5年,生活在1985年-1991年之间的日本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日本经济只会更好,不买房再等30年”3,日本发展只有2条路——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土地和资源匮乏,自古以来就贫穷多战乱。所以日本想要发展就两条路,打出去和卖出去。

  打出去这条路就是侵略亚洲,建“大东亚共荣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战败,成为全世界唯一挨过核弹的国家。所以战后的日本就剩一条路了——卖出去!4,卖出去,科技兴国

  ——二战后日本只有在商品上打败美国这一条路可走。因此日本很早就定下了科技兴国的路线。也许正是别无选择的环境,迫使日本人非常努力的提高教育和科研,共出了21位诺奖得主。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侵袭全球。5,中国其实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助手

  ——在日本商品与美国的“新太平洋战争”中,在中国为后盾的支撑下完爆美国,把美国汽车业都打到姥姥家去了。因为80年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一切都匮乏,家电更是没有能力生产。日本的高附加值家电输出到中国,扩充了企业力量,更有资本支撑科研,从而得以与美国一决高下。6,实业公司也去炒楼了

  ——飞涨的房价,显然比花重金搞科研,精益求精的生产要省力的多。加上日元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制造业,搞外贸赚钱不如炒楼来得痛快!连原本那些扎扎实实做生产的三菱、松下、索尼等巨头因出口事业的财报难看,不得不重金在东京拿地,大兴土木,来换取好看的报表。日本稀缺土地带来的高增值形成了巨大的海绵,吸走了本来用于制造业的资金。7,

  日本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日本二战后五项红利,此时起了反作用。首先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美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日本无军备带来的稳定市场环境和中国新崛起的旺盛需求,以及对日本婴儿潮住房刚性住房需求的误判,彻底坐实了日本将取代美国的集体幻想。一种过度乐观的心态蔓延全国。8,错在过猛叫醒所有人

  ——楼市虚假繁荣在1989年-1990年间到达顶点。日本政府发现坏菜了!因为楼市持续上涨,银行的全部是用高价房作为抵押的,一旦楼价波动,会大面积出现坏账,不光楼市遭殃,而且连同支柱型的大企业都因在楼市过多的配置资产而将遭殃。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该给市场降温了,将利率从2.5%上调到6%……其实日本政府错就错在不应当一下子叫醒所有人。9,金融先垮,而后楼市崩溃

  ——首先发难的是日本,1990年日本断崖式下跌,暴跌40%,近乎腰斩。所以第一个倒霉的是金融系统,那些持有日元资产的银行、投行,因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直接缩水。而楼市大崩盘于1991年才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不动产市场相对金融市场反应更迟钝。要卖掉高价值资产是需要进行很激烈的心理斗争的。日本的老百姓还抱有一丝幻想,再等等,说不定只是暂时的波动,毕竟还有那五大红利支撑呢……结果这个暂时,一下就暂时了26年10,上帝要让其破灭,必然先叫其疯狂

  其实这些比较顶多当个参考,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全球化从二战后就已经开始了,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是分工,少部分是竞争。当在某个领域竞争不利,就会自然改变生态位。

  其实并没有谁真的在走谁的老路,并不是说在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的点位,中国也一定会破裂。没那事,有可能早有可能晚。何时触发那个机关,那个大家觉得自己高买了资产,竞相抛售的滚雪球现象,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智状态。当然历史数据会对集体心智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但并非绝对的。市场总是这样,一开始每个人都算小帐,觉得房子太贵根本不值这个钱,逐渐到开始认同价格高有高的理由,再到后来已经顾不上许多能抢上就不错了,最后一定数量的人忽然醒悟——这个房屋投资横看竖看都不合适,如果不及时卖掉就有可能赔掉裤衩……于是触发滚雪球机制。

  很多网文都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锚定为日本经济的拐点,其实这是很粗陋的想法。因为1985年后日本房价是加速升高的,拐点是1991年才到来的。这中间隔着整个“五年规划”呢。

  如果不是现在的人以“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身在其中的日本人怎么可能想到日本经济会从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生活在1985年-1991年之间的日本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日本经济只会更好,“不买房再等30年……”(谁知道是买了房后悔30年)。

  咱们不以阴谋论最喜欢的广场协议开头,咱们就以日本战后的几个主要红利开始。这个5大红利让日本国民和经济无限膨胀和乐观。

  日本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被美军数以万吨的炸弹和两颗几乎打成的月球表面。因此人口像经过二战的大多数国家一样,有一个集体生育回补缺口的阶段,这就是婴儿潮。婴儿潮苦了一代日本人,而这一代日本人却为日本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人力成本低廉,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服从,必须要努力工作。第二个红利:美军进驻。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外国驻军绝对是丧权辱国的大耻辱。这是没错,但谁让日本是坏事做尽的侵略者呢,所以美军进驻就相当于假释阶段,得被人看管着生活。这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因祸得福。因为此期间接连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地区动荡,但是都跟日本没关系。同时由于美军进驻也没有谁会去惦记着打日本。 这样等于是被隔离在战后的局部冲突之外。对于资本来说这就像一个天然避风港,外资就会大量涌入。

  这一条应当说也是因祸得福。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土地和资源匮乏,自古以来就贫穷多战乱。所以日本想要发展就两条路,打出去和卖出去。打出去这条路就是侵略亚洲,建“大东亚共荣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战败,成为全世界唯一挨过核弹的国家。所以战后的日本就剩一条路了---卖出去。

  此时的日本商品面临着带头大哥美国产品的打压。其中机会就在于,美国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选择很多。

  而日本只有在商品上打败美国这一条路可走。因此日本很早就定下了科技兴国的路线。也许正是别无选择的环境,迫使日本人非常努力的提高教育和科研,共出了21位诺奖得主。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侵袭全球。

  你没看错,中国绝对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助力。80-90年代是是这样,往后可能还会来一轮。日本虽然在二战时以中国为后盾与美国争霸的算盘落空,但是在日本商品与美国的“新太平洋战争”中,在中国为后盾的支撑下完爆美国,把美国汽车业都打到姥姥家去了。因为80年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一切都匮乏,家电更是没有能力生产。日本的高附加值家电输出到中国,扩充了企业力量,更有资本支撑科研,从而得以与美国一决高下。广场协议,其实是美国认输的表现。

  广场协议也是红利?是不是很毁三观?事实上,战后美元以黄金储备背书的美元输出到全世界,支撑欧洲和日韩复兴以拒苏联 。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坑苦了美国。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和日本都利用这个机制抽空美元。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保持强势的信用,但强势美元是美国制造业的噩梦,美元都输出到国际买东西了(主要是日货),买美国货的就越来越少。很多企业要破产,美国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美国就像一个败家子,只买东西不卖东西,钱往外送赤字扩大)而这个发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国财长助理哈里.怀特后因被找到是苏联间谍的证据而遭调查。

  此时的日本真是春风得意,以弹丸之地的岛国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广场协议是美国财长布鲁梅萨跑去跟德国和日本商量,求他们带头在市场抛出一部分美元,令美元贬值,好提振美国的出口,缩小逆差。

  结果市场马上发生了过激反应,人们拼命抛售美元,美元跌幅最高达到41%。(这是谁做空了美元?)而日元因广场协议涨了大约20%。这下好了,日元强势了,美元换成日元,等美元跌了再换回来就会赚钱……在这五年里,连美国人都会认为自己被日本人耍了……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最后一个红利快速提升了日本经济内压,最终引爆了泡沫,瞬间将前面几个红利全部转变为噩梦。

  这块我再浅显的解释一下:假设你的收入由工资、奖金、投资股票的回报组成。通常这几种收入都是交替到你手里。我们普通人的经验是钱永远不够花……假设你有一段时间特别走运,工资发了、奖金double了,加上表现良好(这真是难得),然后你手里的钱忽然够花了,并且你也花了。那么接下来的未来预期是什么?刚刚发过的工资需要一个周期再发,奖金短时间很难会double,八年一个周期……于是对于未来的一切预期就都是向下的。 然而你在三种收入的高峰合一的时候做出的投资并没有考虑到未来悲观的预期…比如你把这些钱买了一辆豪车,结果发现在常态下这款车的保险和保养费用都是一场噩梦。

  中国人对二战中日本的印象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弹丸岛国就想吞下诺大的中国。而事实上这种吃多了消化不良的悲剧在80年代的日本再次重演。

  前面说的这五项红利,此时起了反作用。首先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美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日本无军备带来的稳定市场环境和中国新崛起的旺盛需求,以及对日本婴儿潮住房刚性住房需求的误判,彻底坐实了日本将取代美国的集体幻想。在贬值预期下的美元涌入日本进行投资(就像今天的中国人,因预期人民币贬值而狂换美元)……但是日本国土小、资源匮乏,那点资产一买就高了。

  绝对是应当牢牢占据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龙头位置。但是飞涨的房价,显然比花重金搞科研,精益求精的生产要省力的多。加上日元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制造业,搞外贸赚钱不如炒楼来得痛快!

  连原本那些扎扎实实做生产的三菱、松下、索尼等巨头因出口事业的财报难看,不得不重金在东京拿地,大兴土木,来换取好看的报表。日本稀缺土地带来的高增值形成了巨大的海绵,吸走了本来用于制造业的资金。生产企业资金吃紧。1986年日本就发生了短暂的衰退。而日本政府错误判断了形势,认为是日元升值引起的流动性的紧缩,于是来了个大放水,降低了门槛。

  结果巨量流动性非但没有惠及制造业,反而加上杠杆冲进楼市。一些日本名人,根本不需要任何抵押物,仅凭“名气”这个虚拟资产就可以贷到款。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共同知识里已经将日本战后的基本国策忘得一干二净,也不记得城市化已经76%了,没什么人还生活在町里,没有什么人能给城市的楼房接盘了。东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东京的房子全卖了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要知道日本全国GDP是美国的一半,而首都的房价却能买下整个美国。东京的所有楼产总价值是东京GDP的200%。此时披着经济腾飞虚假外衣的投机扩张在支撑着日本。日本资产价格虚高,开始令资本溢出到海外。有钱的日本人飞到全世界买买买。扫荡各种奢侈品商店,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买下假的梵高《向日葵》……

  这个虚假繁荣在1989年-1990年间到达顶点。日本政府发现坏菜了!因为楼市持续上涨,银行的全部是用高价房作为抵押的……一旦楼价波动,会大面积出现坏账,不光楼市遭殃,而且连同支柱型的大企业都因在楼市过多的配置资产而将遭殃。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该给市场降温了,将利率从2.5%上调到6%。

  上调利率将所有在“大和崛起”美梦中的日本人同时叫醒了……万一自己以房屋存在的财富跌掉一半甚至更惨怎么办?婴儿潮人群“一生悬命”积攒的财富,将会一朝成土。这样的话早点卖是能减少点损失的。如此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囚徒博弈,如果第二天你不卖,别人卖了怎么办?加了杠杆买房的就会终生背负债务,或者直接破产到公园流浪……

  所以第一个倒霉的是金融系统,那些持有日元资产的银行、投行,因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直接缩水。为了保住自己,他们必须抛出另外一些资产来获得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风险。于是真正的流动性危机到来了,延迟支付屡屡发生。

  反倒是那些在这个节骨眼退休,卖掉资产周游世界的老人,到今天都是日本比较富有的人群。有些在日本经济的顶点兑换人民币来到中国,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过了一些年再兑换成日元回到日本,发现到中国十年等于没花钱……而楼市大崩盘于1991年才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不动产市场相对金融市场反应更迟钝。

  要卖掉高价值资产是需要进行很激烈的心理斗争的。日本的老百姓还抱有一丝幻想,再等等,说不定只是暂时的波动,毕竟还有那五大红利支撑呢……结果这个暂时,一下就暂时了26年……至今仍然看不到尽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日本楼市崩盘时间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