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魅力  生活

海南:彰显经济特区“特”字魅力

海南:彰显经济特区“特”字魅力

  上图:海南有线数字电视项目:海南省政府和中国有线合作建设项目,是全国首个省域城乡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全数字、全覆盖、双向互动”的有线数字电视项目,是海南省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十五亿元。二○○八年完成全省一百万户双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

  中图:海南省博物馆:新落成的海南省唯一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2006年12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下图:海南省图书馆:图为网络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功能兼有的现代化省级公共图书馆,是海南省图书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海南分中心。该馆于2003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2005年12月落成,建筑面积为24970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00万册。2006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样板工程)。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海南也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大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纪念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既要充分展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伟大成就,更要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海南未来的发展。

  纪念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要突出改革开放主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特区精神,激励和鼓舞全省人民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把海南发展得更好,不辜负小平同志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的遗愿。我们要用特区人的干劲和特区的发展成就来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证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海南一定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海南从建省开始,就按照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多搞经济实体。政府机构的设置,突破其他省市区现在的机构模式,注重精干、高效,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从1988年起实行了省直管市县的体制。20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其优势所在。一是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市县管理体制减少了行政层级,符合管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使政令更容易贯彻,下情更容易上传。同时,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避免了因增设一个地区行政层次而造成的机构、人员增多,财力负担加重等弊端。二是有利于统筹协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有利于省级政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强化对重要资源开发与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等的统筹调控,避免各市县从自身利益考虑而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提高整体发展效益;有利于省利用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各市县进行调节和激励,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缩小县域之间差距;同时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为权力下移、扩大基层权力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三是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使省便于掌控各市县的管理工作情况,便于省对各市县执行政策指令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特别是有利于权力监督部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有助于解决干部管理监督软、远、难等问题。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小政府、大社会”的构架是特区政府设置的最大特点,而集文化与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与版权、体育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大部门体制特征的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则是“小政府、大社会”构想的实证和最典型代表,是全国唯一的最精简的省级政府部门。到目前,这个大部门体制的实例已连续实验了20年。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20年的大部门体制运行从发展趋势上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优势是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方管理,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是内设机构(特别是综合部门)、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经费总量等资源大为精减;特别是大部门体制优势有利于发挥综合职能办好跨部门的事。

  1994年1月1日起,海南将公路养路费、过路过桥通行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合并征收燃油附加费。1994年至2007年,全省燃油附加费累计征收82.19亿元,以燃油附加费征收权作为质押,向银行用于海南省公路建设的资金超过100亿元,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动脉,辐射市县的海南公路网络,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海南仍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实行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的省份,具有较强的现行性和试验性,为国家开征燃油税积累了实践经验。

  实行燃油附加费征管改革,有利于海南省集中财力加快公路主骨架建设,提升公路通行水平。实行燃油附加费征管改革后,简化了缴费手续,缩减了收费公路收费成本和行政执法成本。车主通过购油行为就履行了缴费义务,不需办理相关的缴费和报停手续。政府也不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和维护高等级公路沿线收费站卡,同时缩减了征收管理工作人员,大大降低了收费公路的征收成本。“一脚油门踩到底”,树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快捷、高效的形象。

  经历了近五年开放航权的海南,执飞海南国际航班的航空公司已有29家,开辟国际航线条,不定期航线年以来累计国际航班起降21710架次,年均增长32.2%。运送国际旅客216.05万人次,年均增长43.1%。国际货物吞吐量也以每年20.1%的速度增长。旅游外汇收入近11亿美元,年均增长31.63%。民航业一度落后的海南,一跃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份,引起国内外瞩目。因此,海南的航空历史也从此开始改写。开放航权不仅促进海南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天空摸索和积累了经验,加快了中国航空业与国际接轨。

  一是独有(其他各省皆无)的21国团队免签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10月31日起实行:韩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德国、泰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瑞典、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菲律宾、新西兰等21个国家的5人以上旅游团,经由海南省内注册的40家国际旅行社组团,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的,可以免办签证从海南入境。21国免签政策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便利的入境签证政策。截至2006年底,共有395721人次通过该渠道免签入境。

  二是1988年6月建省伊始即获得口岸签证优惠政策。与其他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口岸相比,具有五大优势:1、超出有关规定,凡不属于国家规定不准入境或不允许办理口岸签证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都可在海南省办理口岸签证。2、停留时间超过15天,对来琼旅游的外国人,可予签发一个月有效旅游签证(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签发的特区旅游签证有效期最多只有五天,且不能进入内地其他地区);对来琼探亲、商务、学习、工作的,可为其签发三个月的入境签证;如有外交部授权单位邀请函,还可在口岸签发1-5年多次有效的入境签证;3、从海南口岸入境的外国游客可以前往全国各地,并可从全国所有口岸出境;4、可为国际邮轮游客办理口岸签证;5、境外人员从海南省口岸签证入境后可申请改变来华身份和家签。2002年1月,海南省又获准可为外国旅游团队办理口岸团体签证。截至2007年底,共有137833人次外国人和居民办理了口岸签证(签注)。

  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洋浦设立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一个保税港区。

  洋浦保税港区的设立,必将大大提升海南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带动海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更表明了洋浦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海南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为海南经济特区中的特区,洋浦保税港区将依托其政策和功能,以及洋浦已有的区位、港口资源、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能源战略、南海开发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从而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区域性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交易基地和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连接北部湾的国际航运中心与物流中心,成为海南通向世界的窗口。

  1996年,政府对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提出立足省情,走出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发展道路。总的方针是:消除泡沫、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进效益。当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正式提出“一省两地”方针,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998年后,省委省政府对“一省两地”产业方针作了重要补充和发展,把海洋产业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扶持,并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省建设。

  四届、五届省委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不断丰富提升一省两地的内涵,适时提出了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的战略思路。在具体工作方针上又进一步提出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把全岛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功能区划、产业分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一个大的系统来整体统筹运作,为海南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策基础。

  1999年2月,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海南环境优势、打造海南特色、加快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

  2005年5月27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修编)》

  建设生态省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更快地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发展中注重解决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生态环境优势。三是创建具有海南特色的优美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一流的生活质量。四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流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份。

  建设生态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海南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形势,其实质是要推动海南省走上切合海南实际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海南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全省上下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环境质量保持全国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省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2003年,海南省从省情出发,提出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四年来,800万吨炼油、东方1-1气田、80万吨化肥、60万吨甲醇、100万吨纸浆、15万台汽车发动机、福耀玻璃一期、海口电厂2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油气化工、浆纸、汽车、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海南经济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健康、平稳、较快增长的转变。通过“双大”战略的实施,全省经济总量明显增长,生产总值四年年均递增11.96%;经济结构得到优化,2007年第二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3年的24.63%提高至29.59%,其中工业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海南省率先在中西部省份消除D级危房,在全国率先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率先在全国拉平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实现中小学教师统一工资标准。2007年全省投入教育经费4.973亿元,将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央、省、市县承担比例约为5:4:1,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基础上免费提供教科书,全省义务教育部门公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及少数民族寄宿班学生均享受补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成为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2007年政府投资5330万元,重点建设十个县级职教中心,届时在校生将从现有的4319人增至13200人,增长率将达206%。海南职业教育总目标是: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6万人;完成省属18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和项目建设任务;并且每年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左右,培养100万新型农民,使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使用技术,靠技术致富。目前海南省已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并已实施,每生每年1500元,省财政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海南全面铺开,受益农民已达121.60万人次,补偿金额2.76亿元,其中,2007年全省住院人均补偿额1071.89元,比上年增加188.86元,住院实际报销比例35.59%,比全国同期平均值高近6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海南的特点是:1、建立了以“三规范”(规范制度模式、规范药品目录和病种目录、规范补偿办法)、“五统一”(统一征收机构、统一财政专户、统一财会制度、统一代理银行、统一公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2、建立了“符合精简效能要求、适应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推进”的经办体系,做到了县乡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农税机构之间联网管理,提高了新农合基金收缴、财务管理、费用结算、数据汇总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3、建立了基金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和基金巡查监管制度。通过抽查核实参合农民住院和报销情况,防止虚报冒领,防范和化解了基金风险。

  从2007年9月起,海南省作为国家试点省市启动并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首批启动并实施的市县是海口市、三亚市、东方市、屯昌县。参保人员达48.9万人,占总人口的94.97%,参保费用为2255万元,财政补贴为1200万元。至2007年12月底,有2942人享受参保待遇,人均花费1404元,总支出费用为413万元。

  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1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8个传染病(区)建设基本完成,2006年,海南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从建省前的1950/10万下降至392.74/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89年的77.56/10万和42.78‰下降至2006年的43.43/10万和24.22‰,登革热、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疟疾发病率提前达到海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总体目标,并连续2年无恶性疟疾死亡病例。以省为单位实现消除丝虫病目标,14个市县基本消灭麻风病。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2002年至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病例。从1997年至2007年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显著成效,自来水受益人口从240.83万人增至381.44万人,农村人口自来水覆盖率从38.16%提高到59.72%;卫生户厕从8.38万户增至72.1万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从6.14%提高到49.98%。世行改IV项目建成农村水厂99座,受益人口60.30万人。

  海南省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从业人员工伤保险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工伤保险进行立法的省份。同年8月颁布《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实施细则》。2000年8月,海南农垦系统开始实施《海南农垦系统工伤保险暂行办法》。至此,海南省工伤保险实现了全覆盖,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的省份。

  目前,海南省各类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其全部从业人员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参保范围。是全国唯一将全国机关纳入工伤保险实施范围的省份。截至2007年底,全省75.4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历年来共有1.4万名工伤人员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这个险种实施以后,有效化解了企业的风险,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004年,海南省免除农业特产税,2005年免除农业税,这两项免税工程的实施都走在全国前列。受益农民(包括农垦系统)达600余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生产条件,使海南省农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冬季瓜菜成为大产业,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95万亩、300万吨,出岛23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农民人均瓜菜收入600元,是全国冬季“菜篮子”生产基地。热带水果迅猛发展,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55万亩、222万吨,香蕉面积达71万亩、产量134万吨,建成全国优质香蕉生产基地,并出口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热带作物稳定发展,橡胶面积640万亩,常年产量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近60%,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南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30个省市区5000名专家来琼制种,常年制种面积8―11万亩,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水产品不断做大作强,水产品产量183万吨,加工40.8万吨,出口10.5万吨,出口额3.7亿美元,成为全国热带水产种苗中心和渔业生产基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2000年以来建设全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疾病区,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省肉产品总量73万吨,实现由调进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得到创新,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110成为全国推广新模式,覆盖面达到80%以上,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产品出岛出口大幅度增长,十年“海交会”打造了农产品交流订货的大平台和大品牌,推动定单农业发展。

  瞄准世界一流热带海岛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海南旅游连续出击国内外客源市场,去年在全国首次开展了“旅游宣传促销年”主题活动,省委、省长亲自带队促销,全年先后举办了20多场宣传促销活动,其中精心策划的俄罗斯“中国年・海南日”系列活动,在俄罗斯刮起了强劲的“海南旋风”。海南将连续三年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年”并同时举办“旅游优质服务年”活动。通过坚持“两手抓”和不断的开拓创新,海南旅游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海南还注重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借助文化创意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实施海南旅游国际化改造。目前,海南已初步实现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团队观光向高端度假转变、从国内游客向境外游客转变。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71.37亿元,同比增长21.2%。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2000年9月以来,海南省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实际,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

  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内容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七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抓在手上,大力加以推进,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内涵,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为农村文明建设开拓出新空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服务“三农”提升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水平的综合抓手,成为上至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至基层群众的普遍共识,成为全省百万农民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建设文明生态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统一起来,使二者的目标、任务和内涵高度吻合、融为一体,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入又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力争到2010年,全省5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撰搞人:徐庄 王应际 赵莉莎 肖杰 胡光辉 熊安静 蓝荣华 龙章安 程涛 周法圳 陈修演 白志勤 唐革新 符国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海南有什么特色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