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资讯  信息

慢读丨创办海南书院的名贤们,都有哪些人?

海南在唐宋明清时期,教育兴盛,人才辈出。据《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自东坡先生开拓海南教育先河之后,书院学堂相继发展,有史可考的海南最早的办学人是唐代被贬官员王义芳,他在吉阳(现昌江县)招收黎族子弟入学;而对海南影响最大的学人是苏东坡,办学时间最长的是“琼台书院”。众多的书院,大部分随着地震、台风、战乱的发生和年代久远的变迁,逐渐荒废、遗弃了,至今留存不多。但书院的创办者与讲学者,所存留的学品与精神气脉,却长久地与书院文化交相辉映,影响着琼州沃土上的代代学人。

古代书院的三大事业是讲学、藏书、供祀,最重要的当属讲学,藏书以备学者看读,二者属于教学活动。供祀带有宗教礼仪的内涵,但也是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祭祀活动,祭奠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在师生心目中树立楷模,使见贤思齐,励志奋发。而书院的主办者或创始人,通过自己的种种德行彰显自己的理想追求,争做师表,已成为一种风尚,令后人景仰。

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惟一府立书院。

王弘诲健全尚友书院讲学制度

当今也许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定安县学左侧原县学射圃地,曾有一座风靡全岛的尚友书院,这是明代海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贤王弘诲创建了这座书院。

王弘诲,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字绍传,人称忠铭先生,名号天池,定安县龙梅乡人。王弘诲幼年聪异过人,八岁起博览群书,日记千言。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广东乡试第一名,不久赴金陵会试,遭遇父亲病故,扶柩回乡。三年后,会试登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

王弘诲为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三朝官臣。中年以前,王弘诲怀抱远大政治理想,不甘于“徒若蠹书虫,生死陈编中”,希冀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明中后期,官场贿赂公行,士大夫内部党争纷起。与此同时,宰相张居正等人试图通过积极改革挽救危局。王弘诲的同乡海瑞忠言直谏,触怒朝廷,被廷杖下狱。王弘诲崇敬海瑞忠直耿介的性格,早晚到狱中探问,送药调护。万历年中,他多次上疏,其《请建储公疏》《请讲朝公疏》《请召对豫教疏》《慎重诏令书》等奏疏,锋芒直指时弊,多涉及皇朝政治中敏感问题。当时人称赞王弘诲能恪守臣节,不畏权贵。

王弘诲这样耿直的性格,注定了他与当朝势力之间的不可调和。明代书院在成化以后,由衰落逐渐兴起,各地讲学之风蔚起,且多由地方官或地方名贤筹集一笔资金,建筑房舍,购置田产,以田租收入做常年经费,于是,一批士大夫便纷纷创建或兴复书院,倡导讲学之风。王弘诲也归隐返乡创办书院,培养同乡学子便成为王弘诲后半生的追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尚友书院在王弘诲的亲力亲为下终于建成,成为明代一所著名的书院。

研究海南古代书院的章佩岚女士介绍,明中后期以后的书院,盛行讲会制度,不同的儒家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王弘诲认为,门人理解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圣门之道,终将“异者合而道术始一。故圣人者,群言之宗而道之岸也。”

为了健全尚友书院的讲学制度,王弘诲制定了《尚友堂会约言》,并付诸实施。议定:“每岁四季,集同志者一会,约以季之仲月十有二日会讲于尚友书院,自官师、乡先生、孝廉、缝掖及凡民之俊秀俱在焉。次日方群诸英彦有志者再会文艺,相与折衷奥旨。”为了避免把学术争辩变成互相攻讦漫骂,王弘诲约定,“讲学尚友者,所以折衷群言,质诸圣,会通于道,而合异为同者也。”

尚友书院是讲会式的书院,重视讲学,允许不同学派讲会,进行问难、论辩,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但是,王弘诲长期置身中枢,位居高官,重视科举,提倡书院“德业、举业相资互发”。尚友书院因此具备王弘诲十分明显的个人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

焦映汉倡议捐资建琼台书院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陕西武功人焦映汉抵琼赴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重视教化。他上任不久,便专门到明代大学士丘濬童年读书的地方、当时的奇甸书院(该院由丘濬创建,后改称景贤祠)瞻仰。看到书院已经停办,院落荒凉,不胜感叹。

焦映汉还赴各县巡视,亲临东线沿海、中部山区和西线“东坡书院”,深感“学无他歧,教归一辙”。宋、明两代,琼地学风兴盛,英贤辈出,自清初学禁,始见衰落。为了“勤宣德教,扶植士气”,为朝廷培养人才,他决定筹建书院。

焦映汉将书院位置选定在道署中心地带。宋、元、明以来,书院都建于山清水秀的郊外,以免市井的喧哗影响斯文。他将书院建于闹市,主要是考虑把书院建在中心城区,同道署等行政机关合在一起,一来可以提高书院的地位,二来也有方便往来之意,有利于道台政务之余对书院的督导与参与讲授和命题考试。

琼台书院内的谢宝雕像,他是琼台书院掌教、进士。

琼台校史研究专家叶风先生告诉,书院命名为“琼台”,有几层涵义:琼台是琼州的别称,体现出府立书院的性质;“琼台”也是丘濬的别号,以此为名,有重学礼贤、纪念大学士丘濬之意;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以示对书院的重视。在琼台书院的创办过程中,焦映汉亲自筹划、选址、征地、督造、捐资、延师、拨田、立规,可谓呕心沥血。又亲自撰写一篇《琼台书院碑记》的文章,记录创办书院的过程,并镌刻于碑,立于书院天井里,以激励后人,教诲生员。

琼台书院创始人、进士焦映汉雕像。

焦映汉创立书院时,倡捐俸银600两,建立琼台。往后的道台、督学以焦映汉为榜样,也多次发动捐款,相率捐资修建院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督学傅棠捐洋银400元,两年后,巡道费丙章倡导募捐,共募得5000余元光洋。购买西边民房一间,改建书院,拓宽场地,新建大门,将书院朝向改为坐北向南,修建讲堂,增建斋舍、厨房、浴室等。

由于创办人焦映汉的表率作用,加上后任地方官的重视,经过几次集资扩建后,书院的面貌蔚为壮观,教学设备日臻完善。书院学习条件优越,经费保障充足,自书院创建后,“琼州文风骎骎日上,一时科甲联翩而起”,到清朝末年,丝毫没有废弛之色。

潘存发起创办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占地面积20多亩,前临清水池塘,规模宏大,采用透雕工艺和花鸟瑞兽装饰。书院坐北朝南,正室三进,两边为厢房,卷棚顶铺盖璃琉瓦。阴凉蔽日的枇杷树让书院显得更加幽静古朴,正门镶挂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匾额。二进厅堂悬挂“讲堂”木匾,为五开间四合院,是书院训导学生的所在。三进正堂为“经正楼”,为书院主体建筑。两匾额为潘存亲自所书。“经正楼”后遭台风破坏,于1921年改建成现在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现今保存完好,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现为文北中学校址。

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内苏东坡雕像。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那时的铺前镇还是一个边陲渔村。由于是个天然良港,周边渔船自然停靠,附近乡亲也来铺前集市,来往的学子也日渐多起来。这一年溪北书院由本镇出身的清末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存发起,在广东总督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筹资建造而成。

潘存,字仲模,号孺初,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于文昌县港头村。咸丰元年(1851年)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年已34岁。后应礼部考试,捐主事,分发户部福建司行走。光绪八年(1882年),潘存66岁告别京师,返回原籍文昌。他打算像王弘诲一样,著书立说,创办书院。

离开纷繁复杂的官场,潘存一生一心一意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讲学。在教学中“崇实学,黜浮伪”,为惠州和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潘存设想创立奇甸书院,以恢复海南先贤丘文庄公之传统,教育后学,可惜没有成功。此后又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与雷琼道朱采一起筹款创建“溪北书院”,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对海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光绪十九年(1893年),潘存不幸病逝,终年76岁。

据史载,继张之洞、李鸿章等清末重臣之后担任过两广总督的一品大员张人骏,以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潘存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

原标题:

海南书院学人之气代代传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09年8月10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新媒体、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文蔡葩

图李幸璜 苏晓杰

张运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慢读”频道

慢读丨丘濬、钟芳……这些海南古代名老中医的故事,你知道吗?

慢读丨这种牌坊,见证了海南科举考试的高光时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