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专访博物馆里的人类学者张经纬:人类学思维的本质是“去爹味”

专访博物馆里的人类学者张经纬:人类学思维的本质是“去爹味”

  谈起人类学,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长篇累牍的古籍文献,还是寒窗苦读的象牙塔学者?大家可能没想过,人类学就在田野乡间,甚至就在自己身边。这门看起来冷静的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有距离感。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人类学者,作家,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

  搜狐文化《文艺青年的101种生活》栏目第21期邀请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者、作家张经纬携新作《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现身说法,讲述自己从事人类学研究的缘起和不乏危险,却是另一种旅行者的经历。

  张经纬谈到,人类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一样,需要实地探访研究对象,并且记录日志。这一研究方法称为田野调查,人类学家的笔记则叫做田野笔记。这部分内容不会出现在正式的研究报告中,但却因为真实生动的细节,具备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张经纬在编辑的建议下将这些笔记集结成书,也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本《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

  张经纬 著《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 微言出品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出版

  谈起接触人类学的起源,张经纬不假思索地谈起了高中时期阅读的《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并直言是受到了其编者张光直先生学术精神的感召。“中国有56个民族,那这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张经纬更谈到人类学家会将视野投向国际,尝试探索世界各个角落瑰丽多彩文化的成因,坦言这是对于一个人类学家非常有挑战性,也是非常吸引他的地方。受到这种学术力量的感召,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人类学研究的道路,从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朝圣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谈起最惊险的一段田野调查经历,张经纬回忆了当初横跨大凉山的旅程,他们一行人乘坐县际中巴车在穿越途中路遇山体滑坡,只得下车步行,脚下乱石松动,时刻面临着滑落江中的巨大生命危险。这一经历至今仍令他心有余悸。

  经历了如此惊险的旅程,张经纬并未有任何动摇,谈及背后的精神支柱,他说:“这种成就感很难用物质的东西衡量。”走前辈走过的路,看前辈看过的东西,朝圣之旅中借着同一分景致,能够与学术前辈遥遥神交,张经纬表示,这样的学术感召力是非常强大的。

  张经纬谈到,在欧洲等人类学萌芽诞生的地方,最初人类学家往往抱着启蒙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缺少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但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人类学家逐渐放下了最初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始被当地居民各色各样的生态哲学所触动,人类学家的思维也就逐渐从“启蒙”变为了“去教条”的反思,尊重每一种存在的独特性及其价值,并从中汲取能量,反观自身。

  这种思维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加以应用。他谈到,中华民族尚勤劳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当代生活的节奏也日益加快。而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文化中,不乏有崇尚松弛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许多值得当代国人借鉴反思的地方。张经纬提出,松弛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幸福感,那么我们就医的频率就会下降,这也是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差异之一,由此看来,松弛式的生活节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

  提及这个问题,张经纬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短暂逃脱出现有生活的趋势。如果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不够理想,人们其实就可以像人类学家一样,短暂地离开刻板、僵硬的环境,去观察别人的生活以反观自身,从别人的生活中意外地获得一些启迪。到那时,许多问题也许自然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