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洛南通:《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与历史文化

洛南通:《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与历史文化

  《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以下简称《创修碑》)碑高240公分,宽83公分,厚13.5公分。额篆“皇图攸久”,清道光十年(1830)建,是洛南新发现的一通碑碣,现藏保安椒沟仓颉庙,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对考证和传承仓颉洛南造字说很有价值。为此,我们从“依意读文”“相关文化”“中心文化”和“艺术文化”四个方面来初步认识,为研究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 且夫天地初开而阳虚之山峙于洛水之西北元扈之峯拱于洛水之东南而倉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即在是焉自汉以来广建庵观寺院故阳虚元扈之间有竹林古刹一座刹中多是石相不知始自何代其由来远矣迄本朝乾隆十五年重修大佛殿三楹始改换泥相金身至四十五年又创建三聖母娘娘祠三楹于大佛殿之前夫聖母祠似不宜與佛祖殿相前后兹值道光四年阁社恭議建立三聖母庙扵大佛殿之东后二载又建修献殿三间遂请移聖母尊相于新殿庶乎神安而人亦安神喜而人亦喜但功程浩大獨力難成阁社首事人等募化本社善男信女慷慨捐金暨本寺住持僧人积资协助历四载而大佛殿亦并重修幸而功程告竣焕然一新余沐手敬序勒石以誌以作此方求福之处则与阳虚元扈并垂不朽云

  且夫,天地初开,而阳虚之山峙于洛水之西北,元扈之峯供于洛水之东南,而仓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即在是焉。

  自汉以来,广建庵观寺院,故阳虚元扈之间有竹林古刹一座。刹中多是石相,不知始自何代,其由来远矣。

  迄本朝乾隆十五年,重修大佛殿三楹,始改换泥相金身,至四十五年,又创建三圣母娘娘祠三楹于大佛殿之前。

  夫聖母祠似不宜与佛祖殿相前后,兹值道光四年,阁社恭议,建立三聖母庙扵大佛殿之东。后二载,又建修献殿三间,遂请移圣母尊相于新殿。

  但功程浩大,独力难成,阁社首事人等募化,本社善男信女慷慨捐金暨本寺住持、僧人积资协助。历四载,而大佛殿亦并重修,幸而功程告竣,焕然一新。

  《创修碑》。该碑碣在《洛南县志》中均无记载,是新发现的一通碑碣,是继《仓颉授书碑》之后关于仓颉造字第二通碑碣,是关于竹林寺院第一块碑碣,对挖掘、填补、研究仓颉文化、道教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

  皇图攸久。皇图名指国家版图,即国家的领土、疆域(旧时指封建王朝版图),实指国家政权(当时指封建王朝政权),人民江山。

  三聖母。三聖母即华山三娘,又称华山圣母,是华山神西岳大帝的第三女,为西岳公主,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神仙。最早记载于唐代《广异记》中,她与凡人相爱生下子女后就主动别去。平日,她保一方平安,使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时,她呼风唤雨,抽签问卦,有求必应,保佑百姓无灾无难,人们十分敬仰。

  据传三圣母父亲“姓善,讳壘”,故她也应姓“善”,兄长为华山二郎与华山三郎。在清末民初《宝莲灯》的故事中,她为刘彦昌的情人,沉香的生母。

  天地初开。《盘古开天》(201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作者怡安)讲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一万八千年。

  ……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天地初开”对于自然科学的来说,137亿年前诞生了氢原子即诞生了宇宙,45亿年前诞生了地球,在700到1000个百万前诞生了秦岭和洛河,从此诞生了“阳虚之山”和“玄扈之峯”,在大约500~300万年前诞生了人类……,随后在秦岭腹地洛水河畔诞生仓颉洛南造字说。

  阳虚之山和元扈之峯。口传于大禹和伯益,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即公元前475年--前180年的《山海经》记载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欢举为九山之次焉。”

  由此可见,成书于距今大约2500年~2200年的《山海经》则是阳虚玄扈的摇篮和生母,阳虚玄扈等“官号大名”此时横空出世,作为地理文化屹立于秦山洛水,永存于洛南。随后,以仓颉洛南造字说为纽带而多位一体承载和传承仓颉文化、道教和佛教文化,今又现身于《创修碑》。

  苍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仓颉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在黄帝年代作为黄帝的史官而造字,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仓颉文化,由于造字仓颉本人被后世尊称为中华字圣、字祖。

  仓颉造字最早历史文献记载使《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们整理或者记录他人言行的一部历史著作。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人,他在《荀子解蔽》一文中揭开文字起源的秘密:“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也就说,在距今大约2300年~2200年前,仓颉造字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开始有所记载,从此之后,这一记载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得到传承和发展,直至今天依然璀璨夺目。

  从考古和造字之逻辑分析,仓颉是众多中华造字先祖的代表,或者造字先祖的典型人物,是中华5000年文明汉字文化探源和寻根的圣人;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对中华历史文明的肯定、传承和发展,是对先祖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反映和颂扬。之所以将造字这一至高荣誉给予仓颉,或许恰如荀子所说的“而仓颉独传,一也”。

  仓颉造字的作用在于他所授的《仓颉书》成果,但更在于他提出了更为合理、更为系统的造字思维与方法。这种思维和方法即是道法自然,字法自然,为后世继续造字开辟了科学的道路。因此,从自然之物(客观之物)到主观之图腾,之书画,之刻符,之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仓颉就是中国历史上,在黄帝时代文字起源、发展、创新和变革的主导者,所以荀子之后,仓颉造字得以更多传承,并慢慢将仓颉推向了神坛,成就了仓颉中国文字之始祖,造字之圣人。

  在中国历史上,将仓颉造字和自然地理融合统一的最早文献记载是《河图玉版》,即中国历史文献最早记载仓颉造字和阳虚玄扈的是《河图玉版》。《河图玉版》成书于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汉代《河图》之书的一种,距今大约2200年~1800年前。

  《河图玉版》记载到:“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

  这一记载对于汉字文化来讲,其价值是无可估量,它不仅是我们后人寻找到了仓颉造字的圣地,使之更丰富和生动,从而有所考察,有所体验和有所领悟;而且是仓颉造字归于科学,归于程序,归于体系,归于洛南。如果把仓颉造字视为科学研究,那么,阳虚玄扈则是他的研究所,或者研究基地。如果把仓颉造字视为文字创作,那么阳虚玄扈则是他的创作室,或者创作基地。无论作为研究所或者创作室都是不可以随意挪动和搬迁的。

  这一记载对于仓颉文化来说,其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丰富了仓颉造字的可考性和传承性,为后世学习仓颉文化提供了山水载体和自然场景,而且为后世研究、发展和弘扬仓颉文化,在中华舞台和秦山洛水之间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无限前景。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公元100年-公元121年)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

  《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大中元年,即公元847年)说“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策海大书》清代(1645--1911)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

  《黄帝录》载:“黄帝坐于元扈之阁,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史官仓颉等百二十人临之,凤衔图至帝前,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

  从此,有了仓颉洛南造字说,有了洛南“谷雨公祭仓颉仪式”“许庙仓颉庙”“仓圣祠”(洛南县城东南隅),有了国家“世界汉字节”“联合国中文日”,等等。

  竹林古刹。竹林古刹即竹林寺院,是华严寺属下八大分院之一,其遗址位于保安街东,始修年代失考,重修于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距今约270年历史。旧时,每年古历八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之期,寺院僧众齐集于此,拜佛诵经,香烟缭绕,钟鼓齐鸣。

  华严寺位于洛南县巡检镇秦岭脚下,始修年代失考,重修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距今约500年历史。

  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一种生员名目。通常简称廪生。明清两代由国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规定: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代沿用此制度。

  该节通过“天地初开”,到洛水和两山(阳虚山、元扈山),以大格局的广度和高境界的深度作为出发点,把“苍帝授书”为主的“四位一体”(洛水、阳虚山、玄扈山、仓帝授书)放置在大历史坐标上,确认“四位一体”地理方位,把握、突出和彰显“苍帝授书”及其创造精神 。仓颉宛若川流不息的洛水,恰似巍然屹立的阳虚元扈两座高山,在时空隧道中永远奔腾吼歌,永远挺立不倒。

  “自汉以来”:汉即汉朝,亦称大汉帝国。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距今大约2200年~1800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朝代29帝执掌,延续407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和强大帝国。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在当时正式成立。

  “历四载”:公元1830年,距今192年,即道光十年(“历四载”),其和建碑时间(年代)相吻合。

  通过以上6个历史年代先后为序,记载了竹林寺院6次大的创建重修活动,叙述了竹林寺院(“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大约400年左右的春秋历史,由来之原,生动记载了富有创造精神的劳动人民(底层百姓)无畏艰辛,不怕曲折,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凝聚力量,共建寺院的共同心愿和奉献精神,以及传承和发展佛教文化的民间活动,用史实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曾经一段时期拜佛诵经的繁荣景象,具体反映了百姓向佛、求佛和得佛的朴素追求与社会风尚。

  第三节:“余……并垂不朽”即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节,表达了“仓颉造字,永垂不朽”的思想,表现和反映了以“秀才学子”(“余”)为代表的百姓心愿,以及再次以阳虚元扈为形象,表现了以仓颉文化为主的儒释道文化永传后世的意愿。

  通文来看,从篇幅的角度,无疑该碑主要记述的是竹林寺院及其佛教文化,但其实不然,如若我们从首尾两节看,本碑碣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则是仓颉洛南造字说,并且大有在仓颉文化的沐浴下,佛教文化得以落脚和儒释道文化得以传承的意味。故而,与其说是在记述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还不如说是在弘扬、传承和发展仓颉洛南造字说。

  《创修碑》是一篇形似风平浪静,神如惊涛骇浪的“暴力”散文,其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上。

  开篇“石破惊天”“指点江山”。这篇碑文开首开门见山,但不是一般的开门见山,而是在“且夫”的提示、警示,引起注意的作用下,突然、猛然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势不可挡之力,让我们穿越历史隧道,走向“天地初开”的原点,迫使我们幻化宇宙的形成,地球的诞生,人类的到来,秦岭之“洛水”“阳虚之山”和“元扈之峯”跟随,给读者以“石破惊天”之心理效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5000年文明--“仓帝授书”横空出世,赫然闪亮登场,使之自然人文、地理历史四位一体,使之仓颉文化如洛水长流不息,如阳虚元扈巍然屹立,永存于世,为碑立意,为通篇“指点江山”,开辟道路,奠定思维,规划行文路线。

  首尾呼应,结构紧密。年代(时间)上首尾呼应,跨越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历史,以及“苍帝授书”历史,,从“天地初开”到“求福此处”,从遥远的“即在是焉”到近在眼前的“阳虚玄扈”,沿着一条时光隧道,从过去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

  在这种年代疾驰而来的和谐号列车的承载下,主题思想纵向深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炼,由“苍帝授书”“即在是焉”由来久焉到“并垂不朽”,年代的步伐又从现在看向了未来。

  这样以来,这个碑文如同一部文集,开首第一篇即是压轴之作,收尾最后一篇则是压底之作,整部文集的内容则大概掌握一二;这样以来,则十分明确,这就是仓颉文化,仓颉精神是一个不容忽视主要思想内容。

  况且,第一节由高山(阳虚元扈)到仓帝“即在是焉”,在第三节即便文字上没有“苍帝”,但由于阳虚玄扈亦在,而且“并垂不朽”,自然苍帝一定再也。所以首尾两节不仅在讲“苍帝授书”而且在传送弘扬“苍帝授书”。

  通过明暗两条线表现先后两种文化。明线,即篇幅上主要记述竹林寺院的创建和重修;暗线,即在记述山(阳虚玄扈)水(洛河)。但通过明线则在弘扬佛教文化,通过暗线则在更深层次的传承发展仓颉文化。

  象征、暗喻等手法的运用。竹林寺院已经在台面上明白无误的摆放,则仓颉文化只有“而苍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即在是焉”一句,所以象征、暗喻主要是指仓颉精神。譬如:文中的“洛水”、“阳虚之山”“元扈之峯”就象征着仓颉文化永远奔腾不朽,仓颉精神永远傲然挺立。“并垂不朽”并不是仅仅“则兴阳虚元扈并垂不朽云。”而是暗含仓颉文化和竹林寺院如两座高山一样永垂不朽。

  以年代为线索,融人类历史。整个碑文是一篇以“历史年代”(“天地初开”“自汉以来”“迄本朝乾隆十五年”“至四十五年”“兹值道光四年”“后二载”“历四载”)为线索的叙事散文,条理清楚,逻辑明确,易读好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底蕴近义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