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教育

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文献综述

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文献综述

  4月20日至21日,党中央首次召开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新时代网信事业进行战略部署。习总深刻阐述了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把我们党对互联网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不停地思考未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理应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规划了我国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全球技术新发展、我国教育经费占比提高和教育信息化产品成本降低等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专业服务能够实现标准化供给,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能为发展适合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习总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一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2022)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中国教师报撰文标题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论述。

  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指向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系统治理的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并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智能环境下教育的必然选择、激发性影响的关键举措、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四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信息化2.0的意义。

  南通加快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是否要为中国教育信息化跨入新时代发展提供“南通智慧、南通经验和南通方案”,值得思考。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摩尔定律的指数级速度发展。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必将在未来大幅度改变人类的教育和生活。

  未来的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北师大余胜泉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教师在未来可能承担的十二个角色: 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涯规划师、精准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与汇聚的智能代理、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未来教师做什么?朱永新认为:不管怎么样,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只不过他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可能从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上海外国语大学徐子望认为,如果世界发展真的临近“奇点”,人工智能、学习中心来了,教育应有不变的内涵,一是无教自教的个性化自学;二是温故而知新的“精熟教育”。三是因材而教、因爱而学的教学规律。

  未来的生活处处融合了人工智能,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以“不变”应对未来的“万变”。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是应对2035年的技术发展是较为可行的路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实现三大转变之一是: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转变。通过“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措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2035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创新型强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研究和实践创新教育,理所应当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形成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体系,保证我市到2035年的持续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6年9月,美国研究所与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了《STEM 2026:STEM 教育创新愿景》,报告旨在促进STEM 教育公平以及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优质STEM 教育的学习体验,对实践社区、活动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空间、学习测量、社会文化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愿景规划。美国经验对我国STEM 教育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疑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学科专业(内容)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教学供给侧方面看,在内容上将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大力开展创客教育、STEAM教育、编程教育。二是在育人方式上,着眼课堂,强调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协作式、互动式学习;三是不断优化师资,以适应需求。

  学校育人方式发生根本变化。适应个性化教育教学需求的内容和手段越来越丰富、有效。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教育教学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基于脑科学和信息化的人工智能助学,使精准化教学深入到每个学习的每一环节。个性化的定制学习成为可能。基于智能环境的项目化、协作化、群智性学习成为常态化。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指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大价值,不是作为技术工具,而是成为丰富和发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提供可能性,这是技术创新对于教育带来的最大变革所在,也是要深入开拓的地方。

  教育治理发生结构性变革。从教育宏观决策看,数据互联互通真正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系统基本完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教育大数据从人的出生管到到死亡全过程。从学校发展上看,基于大数据的学校“教诊改”体系基本完善,涉及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渐趋成熟,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明显增强。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在未来什么是变革最大的力量?社会时空结构变化,包括教育时空结构的变化,是最根本性改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种变革。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变许多不可能为可能,变小能为大能。在2035年,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形态(时空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革,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同样重要。未来的教育教学更具开放性(国际化)、共享性(混合式)、泛在性(移动化)、群智性(协作性)、灵巧性(智能化)。

  “未来学习中心”说从理论上支撑终身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发展。朱永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高度发展,传统的学校正在走向消亡,替代它的将是“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学习中心将有十个基本特征。从学习中心的内在本质来说,它会走向个性化。从学习中心的外在形式来说,它会走向丰富化。从学习中心的时间来说,它会走向弹性化。从学习中心的内容来说,它会走向定制化。从学习中心的方式来说,它会走向混合化。从学习中心的教师来说,它会走向多元化。从学习中心的费用来说,它会走向双轨化。从学习中心的评价来说,它会走向过程化。从学习中心的机构来说,它会走向开放化。从学习中心的目标来说,它会走向幸福化。

  “学分制”让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的融合成为可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智能化泛在学习平台和海量学习资源的支撑终身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发展。随学习科学和学习支持技术的融合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常态,基于泛在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教师的精准教学将是未来在线学习的发展方向。

  摩尔定律认为,信息技术以指数级速度发展。2035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什么程度难以预测,虽然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相对滞后,但经过17年的推进和发展,肯定会给教育带来时空结构上的系统性改变。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性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使教育变革真正服务人的发展,服务社会的发展,服务国家的发展。

  16.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的发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教育的文献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