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教育

美育对于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意义

美育对于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意义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何落实这份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界着力探讨的重点话题。研究发现,美育在“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学生的能动化参与”“教学的主题化实施”等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落实新课程标准需要加以重视的一大板块。

  知识结构化建构。为什么需要知识结构化?其内在机理是人脑的认知规律。人有两种认知形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认知,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认知。自下而上的认知是分析认知,是把事物拆解为一个个基本概念的认知;自上而下的认知是先验认知,也是模块化认知。知识结构化契合了人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规律,应该充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与智育相比,美育在知识结构化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智育往往侧重于线性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求解”的算法思维,主要的认知形式是“自下而上的认知形式”。美育是感性教育,侧重于网状的形象思维和“猜想—验证”的想象思维,主要的认知形式是“自上而下的认知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分类维度,一是关系维度。分类维度又有一维分类和二维分类之分,前者可以构建“树状图”和“韦恩图”,后者可以构建“二维矩阵”。关系维度分为“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三类,相关关系可以构建“概念图”和“知识图谱”,因果关系可以构建“系统图”,先后顺序可以构建“流程图”。这些图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层次、逻辑,通过化繁为简、以简御繁、形象创构、镜像内化高效掌握知识。

  学生能动化参与。新课程标准倡导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注重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向。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发现式学习需要超越传统的“背诵—记忆—应用”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不仅要改变学生身份,而且要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在学生能动化参与层面,美育的培养是层次性、阶梯性的,能够关注学生的精神、气质、神采、情感等方面的改变,使学生能够满足相关角色的能力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参与话剧、课本剧、舞台剧、音乐剧等美育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变学习方式,而且可以改变学习心态,进而改变精神面貌和人生追求。

  教学主题化实施。主题教学是新课程标准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主题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多元智能、促进个性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而且在于塑造人脑的“默认网络”。人脑的“默认网络”由离散、双侧对称的皮层区域组成,位于大脑的内侧和外侧顶叶、内侧前额叶、内侧和外侧颞叶皮质等处,在大脑的自发认知、情绪控制、动机驱动、保持大脑各系统之间的功能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脑隐性功能的执行者,也是显性功能正常发挥的保护器。一个强大的“默认网络”能够减少人脑显性认知的工作量,减少大脑能耗,促进显性认知的快速高效完成。之所以说主题教学有利于“默认网络”的塑造,一方面在于主题教学的知识体系是网络状的,与默认网络的结构可以有机匹配、无缝衔接;另一方面在于主题教学的主题都是镶嵌在个体学习和生活图景中的“关键词”,正是这些多元的“关键词”构成了人脑各具特色的“默认网络”。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思想、是文化、是精神。人们对于思想、文化、精神的掌握和内化,不仅来自智育麾下的“识记”和“推理”,也来自美育麾下的“身体融入”和“情感驱动”。正是美育的联想、想象机制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深度意象,才能与文化、思想、精神相汇合,才能使理性与感性走向统一,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教育的意义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