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教育

中国外语教育真正缺少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了!

中国外语教育真正缺少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了!

  2018年4月12日,作为首个面向中国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ES)(以下简称《量表》)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量表》中不断强调在运用目的语深入沟通和交流中,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和话题选择符合目的语习惯、交际者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规约的语言形式,准确、恰当、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点、情感和态度,能够在交际中精确、自然、纯正、恰当、规范、清晰、顺畅和连贯地阐述、论证、分析、推断与评价。《量表》凸显了对外语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无疑为我国外语教学和测试指明了方向,具有路标性意义。

  然而,现实的外语教学情况却与《量表》能力描述相去甚远,分析学习者常见的语言错误就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学习者要做到使用符合目的语的规约、习俗和规范进行准确、恰当、顺畅和连贯的表达和交流,就需要在概念层面上清晰、全面地了解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哲学家塞拉斯(W. Sellars)主张的“概念整体论”,或许会在概念层面上为增进外语教学有效性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在《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书中,他提出概念整体论的思想是为了批判“所予的神话”,澄清其倡导者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误读,否认确证知识的知觉经验的“所予性”是自明的和非推论性的。就塞拉斯的观点而言,知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不仅仅是感觉,感觉呈现是相对于感知者的,对于同一个感知者在不同时刻和不同情景来说是这样,对于不同的感知者来说也是这样。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状态。知觉在塞拉斯那里还含有概念成分,因为它把感官的呈现统摄于一般的概念之下,并将感知者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在人的知觉中不仅关涉到有限度的类概念,而且关涉到人所建构的整个概念框架。正如他所言:“一个人要有蓝色的概念,就必须有一整套的概念。”

  蓝色的概念只是这个概念体系中的一个要素。这并不意味着感知者在辨别颜色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关于颜色的概念都用上,但是在说潘多拉的盒子是什么颜色之前,他必须知道不同颜色的含义。感知者的这些概念使得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它们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塞拉斯进一步提出“知道什么是蓝色的在概念层面上先于看上去是蓝色的观念”。一个人只有充分掌握“蓝色”这个词的含义,才能够识别什么东西表面看上去是蓝色的,才能够知道什么时候用这个词才是恰当的,否则他就不会说“这个盒子是蓝色的”。即使是如颜色这般简单的概念,也离不开其他的概念,人的概念内容不能仅仅来自于感知行为。说某物是蓝色的,或者看上去是蓝色的,一个人也得知道什么场合允许这么说,也就是要知道如何才能符合语言游戏规则,这时我们不需要辨别颜色的理论,只需要知道怎么做事的实践能力。

  塞拉斯认为,我们不能够把数量有限的概念简单地归结为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产物,如果一个人掌握的任何概念都预设了整个一系列的概念,那么认知预设了整个概念框架。认知和实践需要概念,但不是一两个概念,而是整体性的概念。除非一个人拥有了完整的概念系统,否则他不会认识到任何事实,哪怕是最微小的那部分事实。在这种意义上,有了一个概念就相当于拥有一系列的概念,有能力认知意味着有能力思维,思维有赖于我们的概念体系。塞拉斯断言,主体间性是思想的一个特质。当一个人说我在思考,这时意指的就是思想。思想概念有其特定的范畴、模式和逻辑,当人通过语言报告他们的思想的时候,这种报告的逻辑与语言的逻辑一样,因此,语言是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

  从理论层面说,塞拉斯概念整体论的实质在于,人认识世界需要通过语言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渐构建概念框架,没有这个概念框架,我们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就无所适从。人在使用语言和思考的时候也有赖于这个框架,不是框架中的某个概念,而是一系列概念,或者说是整体性的概念。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审视目前的英语教学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已经着手引导学习者构建符合目的语的概念框架。然而,按照塞拉斯概念整体论的思想,我们现在的尝试还存在不够系统和完整的问题。

  按照塞拉斯的观点,语言存在主体间性的问题,那么两种语言之间也必然存在间性,语言的间性是由于词汇、谚语、语法、习俗、信念等的不对等性而造成的,如果对于这些不对等性的概念不清,就会造成语义混乱、语用错误,难以发挥词语应有的功用。受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功用论”的影响,塞拉斯强调语境的作用,主张词或词组的意义在于其功用。不同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是,塞拉斯认为,“语句、命题本身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在语言推理游戏中才具有独立的意义”。他主张意义必须包含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意义是存在于语词的相互关联之中的,这种联系也体现了一种概念整体论的特征。

  鉴于此,人在借助语言阐述、论证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一系列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表达。诸如词语搭配、句型和结构、标点符号,词语的引申义、文体(正式文体、口语文体、文学文体、技术文体、广告文体)和语域的差异等概念,都应该深植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之中,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发挥所学语言知识的功用。

  此外,塞拉斯认为语言意义的概念作用还蕴含在人的推理活动之中。我们将理解和推理比作解码,正如“牛见红果而怒,猴见红果而喜”,这种比喻虽然有些极端,但不同文化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确实会抱有不同的解释。当我们通过习得母语获得了自己语言的概念框架之后,就会形成定式,就会倾向于假设目的语的使用方式与自己母语的使用方式一致,这往往会形成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使得对方难以推理、解码。学习者形成符合目的语的概念框架需要持续不断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克服母语概念框架的束缚。笔者认为概念框架的建构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全面的和完整的,从学习者学习之初就应该着手这项工作。我们帮助学习者构建的符合目的语的概念框架,不仅能够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够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做事、去实践。

  外语教育可以借鉴塞拉斯概念整体论创新外语教学理论,拓展思维维度,逐渐打破现有框架,以构建学习者相对完整的目的语概念框架为宗旨,不断深入改革外语教学的大纲、教材、教法、环境和评价方式等,不断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诚然,把目的语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都融入教学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将学习者所学外语知识系统化,使其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框架。只有这样,学习者在使用外语进行社会实践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会运用业已构建的相对完整的概念框架,跨越文化、语言和个体的间性,实现准确、恰当、顺畅和连贯的表达与交际;才能将《量表》中精确、自然、纯正、恰当、规范、清晰、顺畅和连贯等美好的词语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实践中变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教育的英语谚语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