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文化

海南北部奇特民俗:“腾云驾雾”的跑马神仙

  祈禳是术语意即祈福禳灾。在海南的乡野村落,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和诚敬,自行袍、装马的公期、军坡等民俗活动自新年正月起便火热上演。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

  净禅院原名大禅庵,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历史上多次,清初改名净禅庵,今称净禅院。是龙桥王廷、北潭、育沃、新村、富道五坊在琼州军政官员支持下集资创建的,现在净禅院的建筑是三庙合一的两排房屋,构成两进大殿,实为普通民房格局,前殿三间大房,后殿也是三间大房,前殿中间的房屋,摆放着一尊木雕的白马;左屋是空房,以前曾经做过教室;前殿右屋着神韦陀。

  后殿与前殿相对应,境主庙居中,“高僧”符圣;孔圣祠居左,孔老夫子;佛庙居右,释迦牟尼佛与,有韦陀。庙内现存九通石碑:《流芳百世 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永远常住铭碑》、《人文蔚起》、《流芳》、《建座》、《大启文明》、《跑马道碑志》、《招练兵马场碑》。目前所发现的,最具文物价值的,是明代的《永远常住铭碑》和清代的《流芳百世 境主符圣事迹常住香灯记》、《彩绘佛像碑 净禅庵序》三通石碑。

  净禅院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状况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着民俗教或普化教植根于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经过不断演练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祖先、圣贤及的和。同时创造性的将国家祀典中奉祀的神祗(孔子)与地方神祗(符圣)合祀,以求地方的延续和庙堂的存留。从这一角度说这是曾被视作文化荒漠中海南人的绝对聪明之处。

  石狗公的形象在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甚至越南都广有分布,有说当年姜子牙封神时公而忘私只得石狗或石猴形象护佑一方平安。也有说石狗为秦汉时期南方骆越族之神兽,是从图腾文化的通过民族融合成充实人们世界的实物。在王廷村所在的羊山地带有将石狗公奉为门神的习俗。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火山岩雕刻成狗的形状,立于口或祠堂门前,不仅成为看家护院的门神还是镇宅辟邪、出入平安的神。

  土地庙祭祀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土地公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多半造型简单,一如王廷村土地庙就是海南乡野间常见的磊型土地庙。简单不代表祭祀不厚,淳朴的村民逢年过节带着供品,依古礼来到土地庙前祭祀。祭祀时,先行香上供品,上猪肉、阉鸡、米饭、米酒等。后行跪谒礼,随后化宝烛。礼毕,鸣炮撤馔。

  我向龙桥文化学者陈开杰老师请教了关于王廷境主符圣生而为人死而为神的历史缘由。对于净禅院内《百世流芳》碑文记载符圣因生前法术高超,善施符法驱龙唤雨地方,身殒后仍显灵普降甘澍黎民,被立庙祭祀敬奉为符圣帝君的事迹钦佩不已。唯独对记载中僧人骑着白马腾空飞逝和村民敬称“高僧”,尊谥却是符圣帝君及身着神仙法衣深感不惑。

  自唐玄钦点三部经典《孝经》、《经》、《金刚经》,亲自做注解并在全社会推广阅读。这以后,“三教合流”基本定型。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以儒,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样一来,用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天地或者说自然的关系,佛教协调身与心的关系,三者配合得天衣无缝,也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自正月开始的海南便了为期一年的全岛各地公期。公期前夜,请设坛请神。扬幡、开阙,沿门。这一民俗活动主要集中在正月,叫公斋期,后人省斋而称公期。因公斋期多为集体祭祀境主、祖先或神灵也称公祭。按“正月公、二月婆、三月拜祠堂、四月祭稻婆”的琼北民谣来看,公期与军坡在时间与表现形式上是两码事,但从人神同娱、以贻亲邻的角度说统称海南公期也勉强说得过去。

  吉时已到,斋醮开始。“醮”就是祭神的意思,王廷五坊在每年正月十五公期这一天,用素菜饭肴水果等敬奉符圣后,便将其神像坐在用木、白纸等做成的栩栩如生的木马上,几个人将木马推动,轰鸣的鞭炮声伴随着木马架下的四只轮子飞转,来回地奔跑于庙前和符圣的地方。以此方式来纪念符圣当年骑着白马奔驰于雷鸣电闪的暴雨中,祈求符圣象当年一样英灵显赫乡坊风调雨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