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文化

品茗亦品味闲适

  闲适生活推动饮茶之风,饮茶为闲适生活抹上一层文化底色。饮茶为文士提供一个的心灵空间,在这里他们尽情享受心灵的,享受诗意化的人生。茶中闲情,是北宋文士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士一种心理调节方式,是一种人生审美意境,是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境界的追求。这种闲适的生活与北宋的国策密切相关,北宋者崇文抑武,推行文官。朝廷“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这种社会和经济地位让文士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具备了饮茶的物质基础,文士也有条件悠闲平静地品茶。

  《皇朝岁时杂记》记载:“朝堂诸位,自十月朔设火,每起居退,赐茶酒,尽正月终。”又《甲申杂记》记载:“仁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朝廷赐茶的风习不仅推动饮茶的盛行,而且让文士更潜心体味饮茶的意蕴。黄庭坚的《谢送碾壑源拣芽》云:“矞云从龙小苍璧,元丰至今人未识。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睿思殿东金井栏,甘露荐椀天开颜。桥山事严庀百局,补衮诸公省中宿。中人传赐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宫烛。右丞似是李元礼,好事风流有泾渭。肯怜天禄校书郎,亲敕家庭遣分似。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已戒应门老马走,客来问字莫载酒。” 这首诗作于元丰八年,山谷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李清臣是年拜右丞。“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指出建州的壑源茶以其质量高于沙溪而被下旨制成密云龙上贡给宫廷御用。在“睿思殿东金井栏”饮后,龙颜大喜,马上想让正在禁台省中当值的官员们也品尝如此美妙的“甘露”。于是“中人传赐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宫烛。”“右丞”李清臣“好事风流有径渭”,为人正直,将朝廷赐给的名茶分给了诗人,诗人在品茗后吟出“春风饱识太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春风”借指建州茶,“太官”令属光禄寺,掌膳羞割烹之事。这两句是说那些腐儒不会品茶,只有真正了解茶的精髓的文士才是真正的品茶,他们才是茶的知音。接着说 “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这指出茶让人振奋,思维活跃,文思涌动。最后道“已戒应门老马走,客来问字莫载酒”,从而表述了自己对茶的偏爱。黄庭坚还把不爱茶的人斥为“恶客”“无情人”—“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这些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茶的钟情。此外,在北宋咏茶诗中,反映宫廷赐茶很多。王禹偁《龙凤茶》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丁谓《北苑焙新茶》云:“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冯山《谢李献甫寄凤茶》云:“双凤婆娑绿玉团,初纲犹怯禁中寒。贵从侍从时宣赐,传到西南作宝看。旋碾合留清,亲题何事寄粗官。感公珍惠宁须试,一嗅烦怀已自宽。”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只有作为近臣的文士才能时常得到宫廷的赐茶,同时文士也把这一赏赐视为荣耀,并在诗中反复吟咏。他们一面嚷着香茗,一面品味皇恩。

  文士饮茶盛行是品闲标志之二。一方面,宫廷经常赐茶给群臣助长了文士的饮茶之风;另一方面,宋代官僚机构臃肿,人浮动于事,文士生活大多很清闲,文士经常通过饮茶打发清闲的时光。如晏殊《煮茶》言:“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蓝煮惠泉。未向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庆历中,晏殊被罢相,出知颖州,他于此时创作了这首茶诗。晏殊在上失意,但他没有放弃对个人生命意识的追求。他在闲暇的时光仍然不忘携着青绿的茶叶来到幽静的惠泉煮茶,从容品茗,希望在这种闲适的中体味生命真意。大诗人黄庭坚一生,与茶更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但善于煮茶和品茶,而且爱好吟茶。根据《全宋诗》进行统计,黄庭坚写了与茶相关的诗共有106篇,在北宋诗人中,他写的茶诗是最多的。其中许多茶诗是描写他与文士饮茶、诗词唱和的。《公益尝茶》云:“子云窗下草玄经,寒雀争喧户昼扃。好事应无携酒榼,相过聊欲煮茶瓶。”《与胡彦明处道饮融师竹轩》云:“井寒茶鼎甘,竹密午阴好。瓜尝邵平种,酒为何侯倒。倦须盘礡赢,归可倒著帽。欲去更少留,谈药草。”《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曰:“合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置身九州岛之上腴,争名焰中沃焚如。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这类茶诗表现出山谷对闲适快意生活的追求。

  、闲逸是每个文士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如、制度、观念等往往制约着它的实现。因此当文士拥有与闲逸时,便觉得它的可贵。对于得意的文士,他们深受机务缠心与人情应酬等诸多苦恼,他们希望在品茶中摆脱这种,让自己心灵得到解放和,在片刻闲逸中享受人生。虽然这是暂时的,但是也足以让他们得到上的慰藉而后继续前行。对于不得意的文士,他们更是把目光关注在自己生活的质量上,他们更愿意以茶寄托自己情思,享受那让人惬意的闲逸生活。因此,文士在饮茶普遍存在闲逸情结,他们将饮茶作为寻求自己乐园的一种方式。苏轼《试院煎茶》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遶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人因为与王安石不合,自己请求外任避难而被放在杭州任通判。适年举行科举考试,他任监试。在闲暇悠游之际,他便在书香满院的试院中煎茶。欣赏着茶汤慢慢由蟹眼变成鱼眼的壮景,聆听着茶汤发出松风般的美妙声音。把被磨成细小玉珠般的茶叶放入汤中,在茶瓯中它像雪花一样上下翻腾。此情此景,虽然没有新泉,没有定州花瓷琢红玉,没有玉碗捧蛾眉,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诗人在繁杂的公事中陶然。虽然这只是暂时忙里偷闲,但是诗人能不受外在条件的制约而主动适应自然来寻求自己心灵的慰藉。“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这两句诗流露出对王安石专以策取士之法的不满,虽然作者在这个问题的论争中落败,诗人并没有让自己沉溺在失意中,而是通过煎茶来自己和适意的天性。

  茶中品味闲逸,是北宋文士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宋代文士融天下为己任与个体心灵的与超越为一体,他们认为个体价值和生命意义既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功业来实现,也可在内心的适意中求得,两者并行不悖。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文士便能用审美的眼光观照饮茶的风习,把饮茶扩展为对生活情趣美的追求,从饮茶中去体味和欣赏茶中闲情逸致的妙趣,而读书中饮茶也便自然成为文士陶冶情操一种方式。黄庭坚《以双井茶送孔常父》云:“校经同省并门居,无日不闻公读书。故持茗椀浇舌本,要听六经如贯珠。心知韵胜舌知腴,何似宝云与真如。汤饼作魔应午寝,慰公渴梦吞江湖。”此诗作于元佑二年,作者赠自己家乡的名茶给孔常父,遥想孔常父饮了双井茶之后,舌根灵活,讲起来妙语连珠。这首诗体现黄庭坚与孔常父都好饮茶读书的雅兴。

  其实,饮茶读书在唐代便非常盛行,而且屡见于在唐代茶诗中。“借书消茗困,索句写梅真。”(唐彦谦,《逢韩喜》)“茶香睡觉心无事,一卷黄庭在手中。”(韩偓,《使风》)“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曹松,《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捣茶书院静,讲易药堂春。”(于鹄,《赠李太守》)“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白居易,《官舍》)“将茶试,闲书把叶翻。依依又留宿,圆月上东轩。”(裴说,《喜友人再面》)这些诗人啜茗伴读,在轻松闲适的氛围里悠然自在地做着自己心里的雅事。

  宋人黄庭坚还在《送王郎》里歌咏这种悠然的闲适雅事,其云:“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儿大诗礼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此诗作于元丰八年,作者离家在德平为官,身在远方的他勉励自己妹婿要,要以孔孟之道正大行世,要以读书提高自己学识,以饮茶培养自己情操。吕南公《寄茶李侍禁》道:“东塞将军日月闲,五兵不试坐云间。却因睡思侵书卷,送与茶瓯解壮颜。”这首茶诗指出了饮茶既能助长读书的兴致,又是闲适惬意生活的伴随物。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澳门、等地,进行与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