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网事

传媒解烦:从关注“网事”入手

传媒解烦:从关注“网事”入手

  一个“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水帖”出现后,以“哥X的不是X,是寂寞”为标签的“寂寞党”瞬间成燎原之势,后来被证明居年度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榜首。类似这些只言片语,引发了几场网络集体大狂欢。但狂欢外衣包裹之下的,真的是快乐和幸福吗?其实,这只是现实社会里的烦闷、腻味在虚拟网络的纵情喧嚣,归根结底反映了社会情绪非正常症状,而媒体恰恰被当作宣泄的出口处。

  “网事”是什么?本文对“网事”作如下定义:在网络媒体中依照用户主导模式而自生成的热点事件。既然是“用户主导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编辑主导模式——由媒体的编辑来把关,把“我需要让你知道的”或者“我有能力让你知道的”信息传递给受众,网络媒体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能够自己生产内容,这些内容产生于网络媒体的用户或者说网友群体,在网友群体合力所产生的“点击率”、“跟帖数”、“转发量”等行为结果中,那些以点击率超高、跟帖数超多、转发量超大的信息为核心而引发所形成的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就是“网事”。

  依此来看,“贾君鹏”帖大行其道是网事,网友集体“寂寞”是网事,全民共享“烟草”是网事。这些网事反映出一种社会莫名的烦闷心理。

  从贾君鹏事件可以感觉到,这是经过漫长无望地等待之后,游戏玩家发出的一种郁闷、烦乱、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看似无意义的话语表达。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还形不成网事,而此帖超乎意外且令人惊叹地一天之内引来数百万的点击率及数十万条回帖,于是“网事”形成,并促使我们进一步观照此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目前还没有完全跨进现代社会并建立现代价值观,再加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不平等的广泛存在,这样的现实使莫名的烦闷充斥社会。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寂寞党”的瞬间成势并无处不在,“哥X的不是X,是寂寞”,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莫名不满,因莫名而无力突破只能选择“寂寞”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以上述看似无意义的话语来呈现,通过也只能通过网络得以表达,而这种表达恰恰与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心有戚戚”,于是形成一呼百应之势。

  据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传媒担负着协调社会关系的职能,意思是说,传媒通过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不断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新的关系。传媒在实现这一功能时,可能阻止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威胁。上文所述的社会烦闷心理可以说是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器,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有一个特点值得关注,就是“非直接利益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如“事件”、“”、“邓玉娇事件”等等。往往一个普通的事情或者案件,成为引爆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并招来众多非直接利益者参与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社会烦闷心理发酵到一定阶段寻求出口所致。传媒有责任及时发现这种烦闷,并在它郁积到一定程度而借以群体性事件爆发为发泄方式之前,化解这种烦闷,让它以较为平和的、不致于危及社会稳定的方式转化或者消解。

  网络媒体,确切地说是网络这个表达场所,给人们提供了情感表达以及情绪宣泄的出口,但其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担负不起协调社会关系的职能,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会大有作为。但是,目前传统媒体处于在和市场的挤压之中,自上而下的宣传教导和迎合市场需求,仍是目前新闻信息生产和流动的主动力,传统媒体在解烦方面的作用机制尚待建立。

  基于上面的论述,既然“网事”能够反映社会的莫名烦闷心理,传统媒体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新时期的社会协调职能。

  “网事”需要传统媒体以开放的心态去主动打捞。“网事”一般发端于网络上的各种论坛、博客等场所,这些平台允许个性表达与情感宣泄,而且属于公共场所,容易引起网友的注意。由近年来诸多发端于网络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从网事发端,到网事形成,再到社会公共议题形成,一个基本的路径是:

  可见,传统媒体的报道是热点事件及公共议题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传统媒体很少去选择主动,而是被动跟风,有被所谓的网络“”裹挟之势。其实,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人才、公信力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完全可以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网事的选择、培育、公开报道、深度解读,来履行媒体的责任,推动中国社会进程的理性发展。

  开放的心态在打捞网事过程中尤为重要。传统媒体向来被赋予了“把关人”的角色,这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对于网事的打捞,实际上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的重塑。这是一种等待呈现的心态,一种不带预设主题去发现的心态。用国家权力以统一思想的时代正在过去,而且会一去不返,和谐的社会需要自由的思想,思想不自由,文化怎能发达。在中国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打捞网事并设置公共议题,使得传媒解烦机制的形成在实践上成为可能。

  国内已经有媒体在这方面开始探路,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媒体在关注和主动打捞网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者的“网眼”版与后者的“热辣网事”版,成功地表达了目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莫名烦闷,并且以精炼而上口的词汇为其“正名”,迈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

  以南方都市报“网眼”版为例。去年3月,一幅《脱吧!到你了!》的时政漫画,着实为社会郁积的一种烦闷“正了名”并为它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去年“”期间,某省政协主席在面对《财经》记者关于“官员财产公示”的提问时,反问“为什么不公开老百姓的财产”。这一反问在网络激起波澜,网友“天乙”号召老百姓们公布自己的财产作为回应,网友受其感召纷纷在网络上晒自己的财产明细账。南方都市报“网眼”版编辑及时捕捉到这条信息,约该报漫画作者邝飚当晚以此为主题创作一幅漫画,次日在报纸上发表。

  漫画中一方形体高大,裹紧的大衣下露出包不住的不明财产,另一方形体弱小,几乎赤裸,体语激动,高喊“脱吧!到你了!”。凯迪网络猫眼论坛的网友在转载这幅漫画时发帖:“最动人的是这幅漫画,视觉带动思维,一幅好漫画,胜过千言万语。”此后一周多,跟帖数突破1000页,凯迪论坛不得不锁帖并重新开了一个相同内容的帖子,以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在官员缺乏有效监督体制的背景下,这幅漫画将社会莫名的烦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共振。

  打捞网事需要媒体的敏锐,这种敏锐来自于媒体从业者对当今社会矛盾的洞察,有了这样的洞察力,媒体就能够在网事处于萌芽期或生长早期时关注它并培育它,而避免被网络的非理性所裹挟。“网眼”版对“躲猫猫”流行语的大胆推出,证实了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实力。

  “躲猫猫”一词,最早出现在云南信息报上一篇报道李荞明在看守所“玩躲猫猫”不慎摔死的新闻。这条新闻当时没有“火”起来,只是在部分质疑“躲猫猫”的网友顶帖中默默流传。如果没有新的媒介推动力,这条新闻可能就会慢慢淡下去,消失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据“网眼”版编辑王星撰文透露,他一直想做但一度犹豫,因为考虑到这个词只是几个帖子和博客里的热情,属于小众的愤怒,还没有真正流行起来。但是记者谭人玮注意到了“躲猫猫”在网上的一些讨论,认为“我们既然看到了这个词能流行起来,有开始流行的趋势,那就不妨先走一步,‘拔苗助长’把它当成流行词先做出来。”王星被说服了。于是,“网眼”版刊登了《网络代有新词出 最近流行“躲猫猫”》。①次日,其他报纸及门户网站转载了这条新闻,“躲猫猫”就此走进公众视野,迅速“火”了起来。

  这是传媒主动打捞网事的一次有益尝试,被“拔苗助长”的流行词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公众的“追捧”,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精炼而后现代的表达方式承载了社会公众郁积的一种愤懑。

  上文所述的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给予疏导。

  陈力丹在《学——导向研究》中,对情绪型的产生和发展作了说明:第一阶段称为“震撼和反应期”,由于外界的信息刺激突然出现,公众的某种情绪在较短的时间里呈现,并且较为迅速地在人际间漫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情绪型;第二个阶段可称为“抗拒和对峙期”,这时公众已经从最初的惊慌转为以某种持续的情绪同外在压力对峙,这是适应外在压力的时期,持续的时间比在第一阶段要长;第三阶段为“突变或衰变期”,当压力继续增大而情绪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在某个临界点转为行为,相反,如果公众通过心理调节适应了新环境,则会使情绪型逐渐减弱、消亡。②

  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正是社会烦闷这种情绪型经长期发酵之后进入“突变期”的结果,对传媒来说,在这个阶段才介入,比较被动。当情绪型还处于第一、二阶段时,传媒通过对“网事”的关注,可以及时发现、敏锐捕捉到动向。对这种进行正面地适度地报道和冷静地解读,可以缓解、释放公众的这种不良情绪,同时传媒报道所形成的监督的压力能促进社会相关制度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媒工作者也是公众的一份子,同样受到社会变动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因此,要求传媒工作者在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方面必须高于普通民众,在处理情绪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样才可能担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网事滋味作文800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