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都市生活  网事

全球艺场在上海⑥ | 繁荣背后,当下美术馆到底缺了什么

拉斐尔、透纳、莫奈、蒙克、夏加尔、毕加索、贾科梅蒂……在众多西方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这几年纷至沓来浦江两岸的背景下,上海的美术馆行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丰富典藏,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面对全球艺术界真正进行深层次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作为上海美术馆事业的亲历者和当下的艺术教育者,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执行馆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一直是上海美术行业的深度参与者与观察者,在近日接受《·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他对当下美术馆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反思。

“美术馆有特定功能的,是社会公益机构,不是商业场所。美术馆(ART MUSEUM)是艺术博物馆,首先是‘保护(典藏)’、‘研究’,然后才是‘展示’‘教育传播’‘交流和理解’。反观目前当下的众多美术馆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从现状看,显然还参差不齐、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更规范?除了行业自律外,还需要建立从业标准。当下的一些(美术馆),因为专业度、学术力量不够,很容易捡到什么展览就做什么,造成单个展览看似有一定人流量和社会反响,却构筑不了自己的系统。”李磊对说。

李磊任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时在馆内给小朋友导览。

上海的美术馆有多少?不久前,上海公布的“2021年上海市美术馆名录”中共收入96家美术馆(含国有美术馆25家、非国有美术馆71家),美术馆正成为展现国际文化大都市魅力的重要窗口,走进美术馆观展已经成为市民大众的重要文化休闲方式,也成为提升市民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渠道。

印象派“开山之作”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现场,2020年。

据统计,2020年上海市美术馆举办展览600项,接待观众406万人次;今年配合“艺术品交易月”的举行,仅11、12月,全市美术馆推出近200项展览和美育活动,营造共享艺术的氛围。上海的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繁荣背后,美术馆尚需规范从业标准、需要差异化发展。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依旧是最大的痛点。

上海西岸美术馆“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2021年。

美术馆事业繁荣的背后,亟须解决的问题

:您能谈谈您所经历的上海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吗?

李磊:上海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是和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紧紧相连的,如今90多座美术馆星罗棋布的兴旺景象正是上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体现。

上海是国内建立公立美术馆较早的城市之一,1956年经陈毅市长批准在如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的位置成立了上海美术展览馆。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展览馆由康乐酒家改造而来,成为上海美术事业发展重要一环。

1986年,在康乐酒家原址新建了三层建筑,“上海美术展览馆”的名字也变更成为“上海美术馆”;2000年,上海美术馆迁入原上海跑马厅(后作为上海图书馆,现为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建筑中,展览面积和规格有了提升;2010上海世博会后,最有标志性的世博会中国馆成为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1996年上海(美术)双年展。

原上海美术馆馆址,现为上海历史博物馆。

回顾上海美术馆几次迁址,在硬件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因为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为艺术的收藏、展览、交流、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海美术馆的几个发展节点,也与上海经济社会整体升级的节点相契合。

2004年底“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观众如织。

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上海在公益性文化设施方面做了很大投入,首先世博场馆直接改造为美术馆的就有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后,迁建了刘海粟美术馆、2019年新建的程十发美术馆开馆并与上海中国画院合署;近两年西岸美术馆和浦东美术馆的建立构建起上海美术馆事业新的格局。这十年间大量民营美术馆在上海建立,上海当代艺术馆、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等,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美术馆事业和艺术展览繁荣的背后,您认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李磊:首先是要更规范。美术馆有特定功能的,它是社会公益机构,不是商业场所。美术馆(ART MUSEUM)是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有五大功能。首先“保护(典藏)”,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物证;第二是“研究”,梳理典藏的来龙去脉和文明发展中的定位;第三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展示”,根据策展可以是断代式,也可以是门类式、话题类展示;展示的目的是“教育传播”,公共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从而促进人类的“交流和理解”。

反观目前上海的美术馆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显然还参差不齐、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更规范?除了行业自律外,还需要建立从业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人才队伍。伴随着美术馆的大规模发展,美术馆奇缺专业人才,除了典藏研究展览公教人才外,行政、运营、管理的人才亦是奇缺。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是上海,全国美术馆也面临同样问题。

第三是“可持续”。尤其对于民营美术馆而言,由于它多由企业设立,会因为企业的盈利好坏影响美术馆的运营,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是否有可能通过社会资源进入或建立基金会的模式,将美术馆一部分的收入相对稳定化。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第四是“差异化发展”,现在上海有近百家美术馆,看今年11、12月份的展览列表,展览数量惊人,这么多展览如何吸引各自的观众,就需要有差异。要有经典、有创新,有年轻人喜欢的,也要兼顾年长的。差异化发展,也是一种可持续。

美术馆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展览做到哪算哪;但目前因为专业度、学术力量不够,很容易捡到什么展览就做什么,造成单个展览看似有一定人流量和社会反响,却构筑不了自己的系统。

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红色建筑),现在的中华艺术宫。

:现在不同类型的展览中,也能看到网红展、流量展倾向,这些展览有时也伴随着高价门票,这是否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

李磊:这些展览的出现并不是坏事情,目前公众整体审美教育还是比较有限,网红展览是引发公众关注的一种方式。虽然对艺术的喜爱分不同层面,有些是精神享受,有些在感官体验,也有在摆酷炫耀。但我觉得炫耀一下也没什么问题。至少说明他认为其中是有美的、有值得分享的因素。

所以不要简单的去说网红展不好,展览好坏还是要以内容评价,如果好的展览内容造就了网红展览,这是让人高兴的。如果说一个好的展览,却少人问津,也要想想是不是在宣传推广环节出了问题。尤其对于公立美术馆而言,酒再好也得多吆喝,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展览做成网红展。

当然,网红展和“假大空”的展览是两个概念,我们要批评的不是网红展,而是名不符实的、宣传做得好,实际却是假大空的展览。

“雨屋”现场照片,2015年,上海艺术爱好者第一次感受到“沉浸式”艺术的概念。

2017年,龙美术馆(西岸馆)“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观众在作品前留影。

至于展览的消费问题,我觉得从美术馆的角度,第一位的是教育;从观众的角度,第一位是学习。我们正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塑造学习型的人生,所以美术馆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课堂。

美术馆是课堂,但课堂不等于免费,一个好的课堂,花点钱有什么不应该呢?所以,花钱看好的展览是理所当然的。

公立美术馆的免费是我们国家公共文化教育的普惠措施,公立美术馆特展收费并无不可。但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民营美术馆、企业做的美术馆就强人所难了。美术馆和展览的运营都需要成本,民营美术馆收费合情合理。同时通过门票还可以回收一定成本、控制一定的人流,也是一种运营和管理的手段。

参观美术馆不等于简单的消费,美术馆是文化的殿堂,我们要珍视她,不要低矮化。至于现在商场里办美术馆,也是让艺术走近生活,但其本身也遵循艺术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中国艺术如何走出去

:通过各类美术馆的展览,我们也看到来自全球的艺术汇聚上海,那么上海作为海派艺术的发源之地,如何更好展示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积淀?

李磊:海派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海派无派”,上海有繁荣的美术展览、有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这就是好的氛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海上生明月”、上海当代博物馆的“上海双年展”、刘海粟美术馆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等等都是对海派的诠释。中外许多艺术家来到上海、融入上海,成为上海艺术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对海派的诠释。所以,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角看海派艺术和文化。

1946年12月摄于黄山艺苑(右起郑午昌、张充仁、张大千、吴湖帆、许士骐、汪亚尘、颜文樑)

吴冠中先生(中)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作品,左一为李磊。

:在西方艺术作品展览在上海大受欢迎的同时,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如何走出去?

李磊: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一直是以欧美西方文明作为参照的,并以此展开现代、当代的文化叙事。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今天仅以此来讲中国故事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讲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四个自信”,自信从哪里来,从100多年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和实践中来。所以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如何走出去首先要判断什么是代表今天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

在对外文化推介方面,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都有很多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要点就是“文化自信”,首先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梳理清楚自己文化的内在逻辑;第三选择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和艺术家;第四不断地向外推广,形成舆论强势和社会效应。这里特别要注意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观念性和技术性的统一。

今天的中国艺术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地域观念的艺术,它会具有全球性意义。这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至于说西岸美术馆将带着中国艺术家赴法展出。具体情况我并不了解,如果他们愿意征求我的意见,我会把我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他们。

我们特别要把今天的艺术成果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这就是我们要走出去的原因。

艺术教育依旧是最大的痛点

:现在你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对艺术教育有何看法?现在的学生、孩子未来也许就是行业的中坚力量,从教育角度如何为未来输送力量?

李磊: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健康的人格包含了理性和感性两个部分,在生活中外化为科学和艺术。科学侧重于客观,它是可验证、可量化的;艺术侧重于主观,是感知的和独特的,有时候甚至是神秘的。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表达,科学和艺术不能相互替代,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和补充才是理想的人格塑造。

吴冠中先生曾经痛感于中国审美教育的缺失,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美育。

西岸美术馆常设展,儿童导览活动

其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最注重审美教育的,诗歌教育贯穿了从童蒙到成年。客观地说,中国审美教育的缺失,可以理解为审美教育恢复得迟。因为在百年社会动荡之后,首先实现的是基本教育的普及,然后是加强应用性比较强的科学技术,再后面才是重视文化艺术。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觉醒后的必然选择和过程。今天我们面临着全中国人民普遍审美提高的需求,我们谈的审美教育是全社会的审美教育,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起点还是基础教育。

我们必须清楚,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能力的教育,不是奇巧技能的教育。审美教育已经纳入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内容,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关键是我们公民要有学习的意识。国家每年花巨资运营遍布全国城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我们去一次就是赚一次。对于有更高要求的人,可以去上专门的学校。

1998年,李磊(右)与陈逸飞讨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工作。

感性认知是不可评估的,所以审美教育应着重于人民精神生活感受的提高,而不是量化的考核。艺术是不能考级的。考级严重扭曲艺术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严重加剧教育内卷以及家长和学生的焦虑。通过考级只是对技巧的判断,艺术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无法通过考级评估的。为了考级,要占用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训练技巧,这种考级无异于谋财害命。我呼吁取消所有的艺术考级。

成长的焦虑是社会问题,不能怪家长。艺术教育是为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不要着急。不急了才能感受到艺术内涵和快乐。

专业学习是另外一个话题,那是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发现有条件的孩子加以训练,目的是要培养专门家,过程是严格而残酷的。这只是很少人从事的工作,所以与普遍的审美教育不是一回事。专业教育又是另一个话题。

黄浦江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远景

花与蛇1百度影音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18630.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一个人的情人节歌词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