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生活  网事

观展|上海油雕院油画五人展的“绘画N次方”

8月31日起,“绘画N次方”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以油画为主,结合创作小稿、写生稿、艺术笔记、视频等多种文献形式,既突出每位艺术家绘画创作和研究的个人线索,也由点及面,呈现出上海油画雕塑院目前油画创作与研究的基本趋向和整体风貌。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一楼,展览现场

作为2021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学术系列展之一,展览由油雕院理论研究室和油画创作室共同策划,参展的五位艺术家刘曼文、殷雄、李淜、石至莹、鲁丹均为油画创作室创作人员,年龄跨度从“60后”至“80后”。

在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院美术馆负责人江梅看来,展览名“绘画N次方”的提出,基于对当代绘画实践内涵与边界问题的探讨。“N次方”含有“变量”的意思,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性,包含了不确定的意味,也希望以一种多维开放的视角来观察今天的绘画状态,从而在当代的文化语境和历史的文脉中探寻其产生新的艺术“变量”的方法与可能。

展览现场,刘曼文2019年的作品《MSC》

8月底的上海,酷热依旧,但走入展厅,进入目光的是一片蓝色,这是刘曼文2019年的作品《MSC》,MSC是一艘邮轮的名字,作品记录了一次旅行,其主体是一个闲适的、望向蔚蓝大海的背影;辅以平静的海面风景,给人造成一种极度舒适却又无意义之感。

美术馆一楼展览现场,石至莹的大海(右)、鲁丹的卷云

沿着展线转折,石至莹的大海、鲁丹的卷云,又将观众带入另一处山海,作品颜色从绚丽转向沉静,一朵云、一丛火、一壁石刻……似乎凝聚在画面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讲述着故事,这些故事源自艺术家直面“物”的感受,也源自于观看者面对作品的心灵投射。

美术馆一楼,殷雄的作品

一楼展区,呈现了五位艺术家近年来的大幅创作,布展不按艺术家划分,而是以相似色调和气息陈列,作品互相穿插,让人通过“物”看到生活的易逝、历史的流动,由此引发出对于“存在”的体悟。

美术馆一楼展览现场

从个体到时代的转音

美术馆二楼,每个艺术家自己构筑出一个区域,展示个体的绘画与研究,让人看到大型作品背后,各自绘画的形态与样貌。

刘曼文近20年前的代表作《平淡人生》和《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

首当其冲的依旧是刘曼文,她带来了20年前的代表作《平淡人生》、《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及其创作草图。在《平淡人生》系列中,刘曼文反复描写自我和家庭,倾诉现实中的生存境况。画面中,面膜似乎转化为一种精神面具掩饰着平淡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成为“女性面孔”的表达。《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则更为直接和直白,表现女性处于自我、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尤其整个作品的呈现付诸于一面巨大的铁丝网,更加剧了迷失与抗争的语境。

《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创作草图

完成《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的2003年,30岁出头的刘曼文离开出生和成长的哈尔滨,来到上海工作,这件作品也预示了人生目标的变化,走出“平淡人生”后,她的创作也从个人生活体验转化为对于都市公共空间关注,并在其中发现了另一种平淡和独白,继而创作了带着老上海气息的《红颜》、《秋水伊人》,以及摩登忧郁的《蓝调》等系列,但展览并未按时间梳理其风格的变化,而只截取了世纪之交和当下的两个切面,回想一楼入口处的《MSC》,感受到了一位女性艺术家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在《MSC》中,刘曼文留给观众一个面向大海、风轻云淡的背影,似乎一切都释然了,但脸上是否还敷着面膜、心中的游离与无奈是否还在?却一时无法解开。

刘曼文,《MSC》,布面油画,110×146cm,2019

而之所以呈现两个创作时期的横截面,艺术家给出的答案是并不希望把她每一系列的作品看作是前一个的延续,它们是“平行线”,呈现的是不同时间的关注点、状态和心境。

殷雄,《上海往事之一》,布面油画 200×175cm 2017

相比刘曼文女性视角,殷雄的创作带着强烈的历史性,一楼展出的《上海往事》等作品在时空交错之中呈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主题,而画面却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局部塑造的写实逼真与迷朦空无并存,虚与实的收放自如中,不仅是客观再现,更是心物相契。

殷雄的上海《上海往事》和《残片》

殷雄的具象绘画作品带着强烈的学院派风格,这从二楼创作档案区域的几张扎实的人体素描可见一斑,但对于具象写实作品,他又作朦胧化处理。

殷雄的素描习作

展览中,一幅打碎的石膏残片让人生出联想,画面中贝多芬、伏尔泰、荷马、战神等被打碎是不是暗示着他们背后所代表的音乐、哲学、艺术等在消费主义充斥的时代不再神圣?就个人而言,这些石膏像是学习素描的必经之路,一位精于写实的艺术家,将经典范本打破,是否也暗示着自己将在强大的传统中寻求突破?

殷雄,《残片之三》(局部),布面油画,200×175cm

展览中另外一位艺术家李淜也画“西方雕塑”,却带着“平权”的观念。李淜画下的是“雕塑生产链”,尤其关注雕塑加工工厂,“从低廉的行活到高奢的艺术品,都混杂堆放在工厂空间里,在这个地理空间里它们不可思议的平权了。”李淜说,“同时在雕塑工厂,不仅各类作品混杂,也混杂着来自各个层面艺术生产者‘汗’的气息。由液体转化成蒸汽的气息,相互交织缭绕,劳作的气息弥散于整个空间。”这也是此次展出的《嗅汗》系列名字的由来。

李淜作品

在一楼展厅,首先看到《嗅汗》系列作品是一对静置的翅膀和一些等待腾空的气球,第一眼笔者的感觉作品或表达的是梦想,但二楼李淜的部分,则明白呈现了他的“艺术社会学”研究和作品背后指向对生产者劳动行为的关注,翅膀所要传递的完全不是梦想,而是当下社会劳动者的现状。

美术馆一楼,李淜作品

日常之物的出离

展览中石至莹和鲁丹的作品,多以“物”为表达对象,一件件日常之物,在他们的笔下呈现出“超日常”的状态。

自2009年开始,大海、石头、造像等自然之物就成为石至莹画面反复描绘的主题,艺术家也通过塑造自然本身,建构自身秩序。立于作品前,能到感受到自然之物的巨大张力;对于物体不同材质的描绘,也显示出艺术家张弛有度的表达。

石至莹工作室状态的展示。

展览中,石至莹尤其强调了“线索”的概念,有一面墙几乎就是其工作室的状态,珠子、大海、石头、野草,乃至敦煌壁画、月亮天体,艺术家在速写本上看似信手的涂抹,实则是作品最初的由来。在她的草图中,也可见对中国传统的研习,比如敦煌的彩色,被用于矿物类石头的作品中;而构成石头的块面关系,又与“石分三面”有关;对于水的描绘依稀能辨出宋代马远的水法。

石至莹,《宝石,白石与镜像》,布面油画 ,115×150cm,2021

当草图与完成作品同时观看,透露出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坚持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过程。不同质感的石头也在这一空间集合,陨石的神秘、矿石的剔透、石窟的厚重均以油画的笔触做不同处理。

石至莹作品

同样对日常之物的描绘,鲁丹的更私人化和情感化,照镜子的女儿、大手握着小手,女儿的生活被父亲以作品留影;一朵开放的栀子花、几束升空的烟花、一朵云的消亡……虽然所绘之物卑微渺小,但无论尺幅大小,创作均一丝不苟。

鲁丹作品

五位艺术家、五种表达,但从个人作品到“艺术档案”的过渡,也揭秘了各自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绘画的技法、图式与个人内在精神性传达也表现出一致性。

此次展览持续至9月23日

养生保健会所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509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寿光火烧铺老板娘视频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