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魅力  特产

走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国际传播之路

走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国际传播之路

  就海南而言,必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走一条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的国际传播之路,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伟大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总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增强自身叙事能力,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中国党带领人民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格局,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有利国际环境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是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必须应对的一门必修课。

  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展示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对此,海南必须构建起与其开放格局、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中国故事和海南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实效性,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伟大实践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管理意识,注意受众的分类分层及传播效果,逐步确立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近年来,海南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平台、内容、技术、渠道、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海南国际传播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国际传播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广电融媒体国际传播中心和三沙卫视三家主流外宣媒体已建成一支具备基本技能的海外传播队伍,但人员数量远远不够。特别是高层级、精技能、强专业的人才是大缺口,外籍人才的引进政策及考核管理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与内容生产同等重要。渠道不畅势必导致海外落地能力差、话语权较弱等短板。目前,海南和外媒合作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以效果为导向,这是国际传播的一条准则。传播反馈机制不畅通,话语体系打造就难以科学规划。加之缺乏受众反馈,导致从官方视角转向受众视角的意识不够。比如,在国际传播中原文翻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典型的官方宣传视角,受众视角更关心方案的具体解读及其政策对个体需求如旅游、投资、就业等的影响。再如,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宏大叙事,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转化为具象叙事,这就需要发掘更多国内外企业入驻海南的投资案例和运营实绩。

  长期以来,我们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精于用全局化、笼统化和官方化的宏观话语,拙于使用具体化、细节化和生活化的微观话语,从而导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局面。讲故事的方式与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认知没有实现同频共振。国际传播的主要舞台在国外,必须用符合国外受众思维的叙事方式介绍海南,如此才能深化认知认同,强化入耳入脑入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古语有云:“为治之道,必先除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道理同样适用。实践证明,“问题导向”这一方,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一系列问题,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理念、转变传播方式、破解传播难题,围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力打造“333”国际传播体系,着力破解缺资金、缺人才、缺内容、缺渠道的国际传播困境,建立起了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完善了侧重融媒传播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实时监控抓取传播数据,客观反映传播产品的海外落地情况,确保有效传播,推动“海南故事传遍世界”有力、有效、有亮点。

  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加强和改进自贸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要明晰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更要突出效果取向。

  近年来,海南实施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全省外宣资源,打造“大外宣”格局。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协同推进平台、渠道、内容、队伍、人脉、评估“六位一体”建设,构建起海南自贸港“333”国际传播体系,即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建好对外发声“三大支撑”。这是海南国际传播体系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探索构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核心抓手。

  一是造好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广电融媒体国际传播中心和三沙卫视三个自主对外传播的“旗舰平台”。

  二是整合用好并扶持壮大省内各厅局、市县、企事业单位对外传播平台,支持注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积极构建海南自贸港“海外生态圈”。

  三是整合用好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借助高层级主场外交平台展示海南形象、传递海南声音。同时,积极创办国际活动,与中国日报合办RCEP区域合作媒体智库论坛等论坛活动,邀请境外主流媒体参加“自贸港有约海外传播官看海南”“一带一路洋网红海南行”等采访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海南国际传播产品近3万条,总阅读量约19亿人次,覆盖200余个国家,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美丽、开放、蓬勃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形象。

  一是加强央地合作、地地合作,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日报、中国外文局、中新社等中央国际传播平台合作,借助国家级国际传播矩阵出海。同时加强和重庆、云南等省市国际传播中心合作,抱团出海。

  二是推进“一城一媒”合作计划,探索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媒体开展合作交流,与俄罗斯塔斯社等国外通讯社、境外主流媒体建立供稿合作。

  三是用好各类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壮大脸书、推特、油管、照片墙、VK、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国际传播渠道。这既是打造自身渠道出海,也是借船出海。目前,海南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总粉丝量已达到500万,其中,脸书官方账号@HiHainan粉丝数量已突破100万,成为海南自贸港主流媒体首个粉丝量突破100万的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多篇原创英文稿件被美联社、塔斯社等世界主要通讯社及300多家外国媒体采用刊发。其中,《Tommy带你尝舌尖上的消博会》和《消博会上这几样奇葩食品,你尝过吗?》两期节目被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油管官方账号和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推特官方账号转发。

  一是选优建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国际传播“铁军”。例如,引进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打造一支全媒型、创新型、自主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以“专职+兼职”的方式在国内外聘请可靠可用的外国专家;建立“海外人脉库”,通过“海外传播官”“外籍特约主持人”等形式建立海南自贸港“海外人脉库”;借助自贸港引智政策,市场化吸纳国际人才,优化外籍员工的聘用和管理方式。建立国际传播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启动“月培”计划,不定期派出编辑记者前往央媒跟班学习,同时争取合作央媒不定期派人来琼指导。

  二是建立一个融媒体国际供稿平台及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矩阵。着力推进海南自贸港融媒体国际供稿平台海南国际传播网HICN建设,打造汇聚全球媒体的互联网+媒体供稿平台,集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发布的国际传播内容,向海外华文媒体及友好国外(境外)媒体提供海南自贸港多语种融媒体内容产品。全球华文媒体、友好国外媒体、海外传播官、国内主流媒体等均可进驻该供稿平台。

  三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国际传播反馈与效果评价机制。推动与中国外文局的合作,建立“海南自贸港对外传播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合理设计效果评测方案,发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传播效果评估部”作用。联动省内外高校、智库力量,推进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智库化”和“智慧化”,建设“一中心+两院”。建立海南国际传播日报、周报、月报机制,编制海外舆情分析季报。出台《对外宣传合作项目管理规定》,用于申报、评估、评审海南国际(含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等。

  经过近几年的运营,海南国际传播主力军队伍逐步壮大,自主可控国际传播平台已成矩阵,高层级海外传播渠道逐步畅通,自贸港国际传播逐步成势,海外传播官队伍逐步扩大,国际传播的“海南探索”受到中央肯定。海南自贸港“333”国际传播体系入选了中宣部2021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获得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海帆奖”,获评中国外文局“2020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获评海南省2020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原创视频节目《逛消博?老外三人行洋网红Tommy带你品尝舌尖上的消博会》,荣获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三届“第三只眼”国际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策划制作的双语生态微纪录片《秘境寻踪》,第一季16集在国内外传播总点击量超过1.5亿次,被中宣部评为“优秀外宣产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海南的特产都有哪些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