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魅力  生活

探访南沙万顷沙红海村海上渔民的生活!传统失传无奈落寞!

探访南沙万顷沙红海村海上渔民的生活!传统失传无奈落寞!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送出了650多份奖品了,奖品都是由南沙金洲花辣椒餐厅提供,活动线号,还没抢到的街坊赶紧啊!

  “年轻的时候因为爱吃鱼嫁给了渔民,却不想比想象中艰苦得多。”万顷沙镇红海村的好姨回忆往昔时如是感叹道。作为一个渔民群居的村庄,红海村目前仍然保留着房屋沿河涌而建,每户人家屋前都停泊着一两艘小船的淳朴景象。好姨夫家祖辈以打渔为生,自20岁嫁入夫家开始,好姨就过上了一家人船上吃船上住的生活,并习得捕鱼、织网的好手艺。

  如今,已经上岸生活的好姨和老伴将捕鱼的手艺悉数传给了儿子和儿媳妇。虽然知道孙子孙女一辈恐怕不会再从事这一传统行业,好姨还是会在闲下来的时候,挑选出一些合适的鱼,晒成鱼干赠与亲戚好友,以此作为对自家渔民身份的认可。

  下午4点,阿标换上水鞋快步迈向河涌边,娴熟地顺着扶梯踏上了自己的渔船,检查渔网、收拾鱼篓。阿标是已经年近70岁的好姨的儿子,他正在为晚上的出海捕鱼作准备。好姨告诉记者,由于年纪太大,自己和老伴已不再出海捕鱼,儿子承继了他们的衣钵。目前,好姨的儿子半夜就起床,第二天上午才会带着渔货回来。

  好姨向记者解释道,这一行不像其他行业,每天都可以干活赚钱。一般要先看天气,恶劣天气是不能出门的。天气好也要看汛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潮汐最大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出去收获一般会较丰厚。所以,一个月间,外出打渔的时间只有十几天,每趟出去的渔获在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要看运气,多的话可以赚五六百,少则就三四百,收入并不稳定。尽管如此,好姨还是十分自豪,“当年看上老伴就是因为他们家都是渔民,不愁没有鱼吃!”好姨笑着说,如今和亲戚好友见面时,她都会带上自家的渔获,让大家都知道,她已经是个名名副其实的“渔家女”了。

  1969年,20岁的好姨从榄核嫁到了东涌鱼窝头,由于渔民集中改制,好姨一家被划分到新垦红海村,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刚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条宽3.5米、长11米的渔船,一家8口都在船上住。”好姨说,那时候船就是他们的房子,她和婆婆、丈夫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就挤在这条小船上过日子,船篷下的位置用来晚间休息,船头处支了炉子可以烧菜做饭,睡觉的时候几乎是人挤人,条件十分艰苦。

  后来分家,好姨一家有了一艘独立的小船,他们夫妻俩就带着三个孩子在船上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刮台风的时候,船靠泊在十四涌这里,旁边只搭建了简单的茅寮,风一刮什么都吹跑了,只能等风停了再跑去十二、十三涌找。”好姨故作云淡风轻地向记者描述着从前的生活。1971年,根据人口进行政策分地,好姨一家也同时受益,生活由此改善过来,90年代后,他们开始过上了岸上的生活。

  心灵手巧的好姨不仅是捕鱼的一把好手,更会编织传统手工渔网。以前好姨都会自己编织尺寸为1.5*90米的家用渔网,“我儿子现在还在用我以前编织的渔网。” 好姨颇有点自豪地说。据了解,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手工编织渔网了,现在渔民家里的渔网主要是通过定制购买回来的。好姨的儿子家也不例外,20*120米的渔网大概花了3万元。

  “现在南沙越变越好,织渔网太辛苦,就算我想教,也没什么人想学了。”谈到自己织渔网手艺的失传,好姨显得有些失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