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魅力  生活

石达开被“凌迟”,行刑时却能忍住一声不吭,这可能吗?

古代最残忍的刑罚,莫过于俗称“千刀万剐”的“凌迟”。此刑主要用于惩治那些被统治者认为十恶不赦的人,如犯下造反、谋逆等大罪,极大伤害了国家利益的犯人。行刑时,用锋利小刀割下受刑人身上的皮肉,每切一刀就马上涂上止血药,避免失血过多,中途还会给犯人喝吃的,总之就是要让犯人受尽痛苦再死。

凌迟一般从胸部开始,依次为上臂、大腿,再到身体各部位,有的直接用小刀脔割,有的把一张渔网紧紧蒙在犯人身上,用刀削割突出的皮肉。最精致的是用小钩子把皮肉钩起来,每次割指甲大小的一片。有些讲究的刽子手,行刑时有徒弟端着一个托盘,有一套复杂的工具,身体不同部位用不同的刀具,比外科医生动手术还要复杂。

每个朝代对“凌迟”规定的刀数是不同的,元朝以前通用的是120刀。明太祖朱元璋定《大明律》的时候,认为120刀太少,于是定下了3600刀之数!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本没人能做到,刽子手做不到,犯人也撑不到。明朝大太监刘瑾是被“凌迟”刀数最多的人,共3357刀,是大明朝的官方最高记录!

凌迟行刑时间长,遭受痛苦大,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是犯人难以承受的折磨。历史上死于“凌迟”的犯人不少,行刑时,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削肉剔骨之痛,他们有的哀嚎、有的惨叫、有的喝骂。而1863年6月,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被捕,身受“凌迟”之刑时,却从头到尾不作摇尾乞怜之语,不发哀嚎惨叫之声,神气湛然!这可能吗?

1857年,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相继被杀,提理政务的石达开,备受太平军民拥戴,因此遭到了洪秀全的猜忌。为防止被害,石达开率领部下出走。1863年4月,石达开率部到达大渡河畔,准备渡河攻占成都,建立根据地。因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渡河,又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部下伤亡惨重。

见败局已定,石达开决心舍命以保全三军部下,在得到清军主帅骆秉章“不杀降”的保证后,石达开带上年仅5岁的儿子石定忠投降。但是石达开刚刚投降,清军就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残部屠杀殆尽。石达开及被清廷判了凌迟,5岁的儿子被骆秉章下令用石灰堵住口鼻而死。

1863年6月23日,石达开被押赴刑场,同时还有部下曾仕和、黄再忠二人,行刑地点选在闹市街头,围观者人山人海。行刑时,曾仕和难忍痛苦,哀嚎扭动,石达开见状斥责道:“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曾仕和也够硬气,听到此话随即咬牙闭目,至死再无一语。

曾仕和的表现已经足够硬气,但是石达开却更令人钦佩。从行刑开始,石达开始终神色怡然,不呼、不嚎、不动,其意志之坚强,让观刑的清朝官僚震惊不已!围观百姓也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当时在场的四川布政使刘蓉,在所著《养晦堂文集》曾提及此事:“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

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受尽削肉剔骨之痛,石达开真的能一声不吭吗?

凌迟的痛苦,不在于死,而在于将死的过程延长,让凡人尽可能地品尝痛苦。因此,对执刀行刑的刽子手都有严格要求,犯人必须受到既定的刀数才能死,否则刽子手就会被处罚。如此一来,刽子手们也会尽量让受“凌迟”的凡人多活一会。

据野史记载,刽子手都有一种叫“万福膏”的东西,效果跟麻醉药一样,每割几刀,便涂一些在犯人的伤口之上,不会让犯人因为过分痛楚而昏死。受刑的凡人,除了刚开始几刀疼痛难忍,后来面随着药力上来而痛感消失,已经麻木了。

此外,人类的疼痛和心理也有很大关系。二战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战斗中的士兵虽然已经受伤,但是精神高度集中、神经极度紧绷之下,他们往往连疼痛都感觉不到,直到下了战场,才发现疼痛难忍。

石达开身受凌迟而不发一声,或许有以上原因,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颗视死如归的心。

参考资料:《蜀海丛谈》、《太平天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