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魅力  生活

海南:文明新风点亮百姓新生活

  原标题:文明海南 关注全省文明建设工作 文明新风点亮百姓新生活 我省力抓文明建设 凝聚建设美好新海南磅礴力量

  海口电动车不再在机动车道上乱窜,澄迈居民买菜有了更便捷的农贸市场,陵水文罗镇坡村原先污水横流的地方变成了美丽“公园”,琼海市塔洋镇上坡村这样一个小村庄变成了游人如织的乡村公园 ……

  城乡的点滴变化,离不开文明城市的创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看得见的实惠中不断提升。如今,文明新风吸引着各地游客、润泽着海南大地。

  近年来,我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涌现出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城乡生态、市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在琼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明随处可见,它们或雕于青石、或刻于木牌、或缀于灯笼、或点入花丛,与田园美景有机融合,吸引人们争相拍照留念,“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正是这种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以文化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农村落地生根。

  与淳朴民风相辉映的是,良好的生态和清新的人居:羊肠土被宽阔的旅游通道、别致的骑行绿道取代;随地倾倒的污水,被网络发达的排污管道引至村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堆积成山的垃圾,及时被集中收集清运,村里再也闻不到异味……

  良好的生态既直观反映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也促进人们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琼海市生态为重,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不砍树就是生态的红线,不占田就是自然的红线,不拆房就是民生和谐的红线。

  恪守着这些“红线”,琼海完善生态型规划,通过山水田林海的生态,挖掘区域特色的文态,构建田园化的形态,丰富生态型的业态,调整和谐发展的心态,逐步打造全域5景区。

  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间50万琼海百姓共享的“幸福之屋”也正初显雏形。

  太阳西沉,北仍村草寮咖啡屋前,海口的林先生带着孩子继续转场农家乐,准备饱餐一顿后驾车返程;而来自北方的“候鸟”老人王大爷则不紧不慢地往外走,他们家的小区就在附近。琼海的田园之美和淳朴民风吸引了无数像林先生、王大爷这样的省内外游客。

  在北仍,抑或是在琼海其他村镇,很难分清农村人、城市人、本地人、外地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幸福,有享受暖阳和清新空气的幸福,也有不用离乡背井就能发家致富的幸福,大家各得其所,各有其乐。

  美了,口袋鼓了,享受的公共服务也多了,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在琼海,农村文明建设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琼海的变化,只是近年来海南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海南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视作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并于去年启动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城乡不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今年年初,省文明办通报了对全省15个市县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测评的结果,澄迈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在测评中位列前三。近几年,海口大力打造和谐、宜居、有温度的城市,去年中央文明办组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海口通过“双创”工作取得省会城市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测评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省里紧握“创文”工作指挥棒,紧扣“创文”指标,加大实地考察的测评权重,全方位摸清各市县情况,倾听市声。

  创建文明城市在改变城市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市民的行为。通过多年共同努力,如今的海南文明风尚蔚然成风,见义勇为层出不穷:政务服务窗口的礼遇、斑马线前守规的行人、爱心“的哥”五年送病人回家、面馆店主马牙古拜拾金不昧等都让海南生活充满温度和风度。

  一个地方如果仅有高楼大厦、只有财富堆积,而没有的自信、价值观的自信,这样的小康是跛脚的、短腿的。对此,省文明委要求,各市县既要把创建文明城市纳入议事日程,把经济的质和量持续推高做强的同时,更要把文明推高做强。随着一个个有品位、有文化、有的城市形象日渐立体,一大批身边、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了海南人民文明有礼、向上向善的良好形象和风貌。

  文明城市的创建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城市文明非一朝一夕之功,创建文明城市本就是一件润物细无声的系统性工程,急不来也不容怠慢,它是对全省上下毅力和决心的。对此,省文明委要求,各级党委要久久为功,从坑洼的背街小巷和脏乱的集贸市场入手,真正为群众打造洁净美好的家园,把服务和城市管理做到精细、便民,建立常态长效的创城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文明城市的创造力度。(记者 刘泽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