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海南黎族文化论文海南百年文艺回眸:至解放前琼剧艺术兴盛(图

在这期间,海南还参与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这部轰动文艺界、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前后耗时30年,其中就包括了海南的八卷集成志书。120万字959首代表性民歌、130万字700首戏曲集成、60万字49个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00万字戏曲志……符策超参与并了海南文艺创作者们的几多艰辛。

而那些为海南文艺创作一付出艰辛和热情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们的背后,是一份让人感怀的大爱——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黎族歌舞艺术蓬勃绚烂

解放后至“”前文艺创作现——

解放后,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怀着满腔热情,跋山涉水,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经典舞蹈作品。我省歌舞艺术研究学者吴名辉告诉记者,当时,海南的舞蹈艺术以少数民族为代表。黎族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五指山地区的青山绿水中,能歌善舞,热爱生活,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被艺术家们所发掘。海南民族舞蹈就像五指山满山的鲜艳花朵一样,绽放出了沁人的馨香。

百花齐放竞争春

琼剧艺术进入兴盛期

我省非遗专家符策超在对这一时期的文艺发展回顾时说,琼剧改良是这个处于文艺变革时代的显著特征。11年(1922年),者王文明、吴明、徐成章、徐天柄等人发起和吴发凤、姚赛蛟、陈俊彩等“土戏”(琼剧演进中也被称之为“土戏”)艺人,成立“琼崖优伶界工会”,旨在改良土戏,以实行社会,随后,他们在海口市南门办起了“琼崖土戏改良社”,他们在起拟的改良社说明书中无处不吐露着,并也由此掀起了改良琼剧剧本的热潮。

省文体厅史志办主任陈雄梳理出了解放时期文艺经典作品多个“第一次”:1956年,海南第一部电影《南岛风云》问世;《星火燎原》丛书首次收入海南作者4篇作品,其中,有第一部长篇小说《破晓之前》;1957年,海南歌舞团创作的《三月三》、《半边裙子》首次参加全国首届专业音乐舞蹈汇演,选入演出;琼剧代表队赴京演出琼剧《张文秀》、《卖胭脂》、《狗衔金钗》,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黎族舞蹈《草笠舞》获1962年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演出金;长诗《甘工鸟》被广东省文联评为建国以来优秀诗作。

日前,习总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发着海南人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上的澎湃,站在新的起点上,梳理琼岛百年来的文艺发展历程,海南的文艺创作者们回述了过往不同历史时期海南文艺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当往昔没有被岁月磨去光泽,而是再度浸入了人们的眼睛,它所带来的,依旧是如日光般的温暖。

“正是得益于陈翘老师那一代舞蹈家的启蒙,我们逐渐去学习、去寻味如何通过舞蹈创作帮助每一个海南人找到自己的家园,将民族歌舞延续下去。”省舞蹈家协会名誉蒙麓光感言。

“1976年‘’结束,文化战线,了《海瑞回朝》等冤假错案,海南也重建起26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演职员达到2000多人,迎来海南文学艺术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张萍说,这一时期,海南创作了《爱情之波》、《丘濬变奏》等现代琼剧优秀剧目,获得国家和广东省戏剧创作,创作舞蹈《踩波曲》、《鼻箫恋》、《舂米舞》、《敬酒歌》、《钱铃双刀舞》,歌曲《刘栽下甜蜜果》,黎族乐器独奏等也获得了优秀节目。儿童舞蹈《摸螺》、论文《论心态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在1983年荣获广东省鲁迅文艺。获作品还有散文《石福》、《树根集市记》,和《埋藏黄金的土地》、《十五个月亮》、《黎乡月》等小说。

琼岛大地受战火的纷飞袭扰,文艺的成长也烙上了“变革”、“改良”的时代印痕,琼剧在此时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时期。

“早期海南人下南洋,琼剧开始流播全世界每一个有海南人的地方。自清代琼城梨园班携《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到越南西贡演出,首开琼剧出国旅演之先河后,以来,海南的琼剧艺人们纷纷组班到马来亚、新加坡、泰国、马六甲等南洋各地演出,把琼剧种子撒播开去,这‘乡音’也成了维系海外游子与家乡海南的感情纽带。”我省琼剧研究者潘心团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中新网海南频道致力成为全球华文公共平台,全面真实反映,赋予网友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霞光,让五指山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远处的一道道河流有如白链,将山峦石岭环绕在一起,令风景汇聚,情思交集,那被朝霞雕琢的气质如梦似幻……多少年后,76岁的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回忆过往30年在琼岛黎族山区开展艺术创作的青春岁月时,内心仍感慨良多,有人说她保存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人赞她为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位,有人称她为“黎舞之母”,然而,她说,那些荣誉我承受不起,如果能认可我是“五指山的女儿”,方是我最大的荣幸。

解放后,在琼剧界,为响应毛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和总理关于戏曲的,也掀起了有关琼剧的尝新热潮。

梳理历史发现,正因为这一场运动式的琼剧,数百年来,土戏里“诲淫诲盗”、“君贵民贱”的、粗俗的戏文全被删去了,比如《洞房嫁姨》、《双车銮》,就专门以封建的婚姻礼教为内容,《伏波开琼》是以开发海南,祖国统一为基调的。期间,还有讴歌家为国捐躯的《秋瑾殉国》、《黄花岗祭夫》,宣传反帝救国的《正气歌》、《新生魂》、《灭亲》,反对封建礼教的《糟糠之妻》、《爱河潮》、《乌鸦戏凤》、《红泪影》等。

遥遥古远,群星璀璨。辛亥和五四运动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使文艺界发生震变。在歌舞文学尚未风起之时,这一时期尤为具有标志性的文艺事件,就是琼剧的创作与改良。

在文学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以红色娘子军历史作为创作素材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得以推出。1961年,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翻开了尘封的历史,现代琼剧《红色娘子军》第一次以舞台艺术形式,在故乡的土地上展现,随后,红色经典电影《红色娘子军》轰动全国,从此雕刻在一代代国中。

1950年,海南岛经历战火的洗礼后终于迎来了解放。在对这一历史阶段文艺发展的梳理中,省文联张萍说,沐浴在胜利的曙光中,解放后的海南岛百废待兴,文艺人才奇缺。在中央的高度关心下,海南的文艺机构和文艺队伍才能得以壮大,这支队伍来自五湖四海,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与海南岛的文艺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反映海南少数民族歌舞的文艺经典作品凸显出来,与琼剧并蒂盛放。

至解放前文艺领域显著特征——

潘心团说,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明戏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就是剧作家吴发凤。辛亥时期,他编写大量孙中山、黄兴的演唱剧,五四运动之后,又编写了大量的文明戏。他一生创作、移植、改变的剧本多达121部,其中文明戏就多达74部。许多剧目因为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而久演不衰,成为经典,比如《糟糠之妻》、《灭亲》等。

在其他艺术形式方面,1926年,琼崖地委在海口成立,是年,海南创办有《青年》等周刊、《扫帚》旬刊、《灯》半月刊。抗日战争期间,为抵制日本文化侵略,各地成立救亡团体,出版救亡刊物。

“在1980年代初稿启动创作开始,数以千计的文化工作者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奔波与乡村山寨。”符策超记得,一位叫潘克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艺术馆干部,“”期间曾经被错划,经历过种种,但是结束后他被后重新回到岗位,没有一点怨言和泄气,就靠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和徒步走遍了全州8个县100多个黎村苗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的一位叫吴坤华的干部,脚有残疾,被人称为“拐脚博士”,没有人给他布置任务,就是凭着对民间文艺的喜爱,长年累月一步一拐地行走在山村黎寨,自己掏钱买烟买酒“感情投资”,让年迈古稀的老人帮他讲故事、唱歌谣,他一点一点吃力地记录着。“后来,他听说我们在编纂民间文学集成,就用麻袋装着书稿,全部送来给编辑部,我们看到他走的模样,真诚的眼神,和捧着那一手发黄的书稿,大家眼泪都流下来了。”符策超说。

3、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或转载后的两周内与本网联系,逾期均不受理。联系电话:

建省后,随着海南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加,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体制的深化,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强劲动力。《达达瑟》、《鹿回头》、《黄道婆》、《黎族故事》、《下南洋》、《百年苍翠》、《海瑞》、《》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大放光彩。文艺工作者在文学艺术领域不甘示弱,收获了全国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梅花、摄影金像、舞蹈荷花、鲁迅文学、书法兰亭、民间文艺山花、舞台艺术文华、少数民族骏马、群众艺术群星等国家级重要文艺项,很多艺术门类实现了零的突破。梅花获得者感叹说,海南艺术沃土的,让琼剧之花持久地绽放,我们为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感到有责任、感,还有幸福。(记者杜颖)

张萍评价该时期文艺作品时说,《红色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歌曲皆是老文艺家们的呕心沥血之所,也无不来自海南民歌素材提供的隐约灵感。这些歌曲,几乎都是一首经典传遍,也唱出了海南人民的情怀。

梦似驼铃惊明月,心如红叶染青山。多少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们为海南倾情创作,将印刻着海南文化符号的戏剧、歌舞、书画、文学远播四方,这些历史的叠加打开了人们内心对海南岛的千般向往,也淬炼融入了海岛文明的长河。

我省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李桂琴对记者回忆海南对外交流时,也讲到了自己的一个难忘故事。1987年,代表团在赴新加坡演出的前夕,她的眼睛被炸伤了。那是出发前在合成彩排一场《西湖公主》的戏目里,她被一个手电筒改成的道具炸伤,玻璃碎片崩到了她的左眼里,鲜血直流,李桂琴只感到一股,年纪小的姑娘们被吓得手足无措,她镇定自若地拱手捂着眼睛,往医院跑,身上的扮相还在,脸上全是油彩,左眼一时间却什么都看不清了。即便这样,在医院2天后,李桂琴还是从医院跑了回来,回到海口戏院带着纱布继续排戏,而平日休息的时候,李桂琴就只能仰着头,让眼睛不会感到那么酸痛。19天后,李桂琴等飞赴新加坡,《汉文皇后》、《秦香莲后传》、《西湖公主》等演出在新加坡大获成功。

据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至1920年代末,海南专业的土戏班在全岛总记已有17班,又诞生了琼南、华南两个剧团,这些都是学生组织,后来,两个剧团实现了合并,起名“南新剧团”,都仍是以改良土戏为职责。

2、本网未明确注明来源为中新网海南频道的信息,为本网转载稿,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转载刊用务面授权获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后文化交流进入最活跃时期——

1950-1960年代,琼剧迎来了历史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962年,经大师田汉修改的琼剧《红叶题诗》,在总理的关怀下,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当年首映便轰动了东南亚,这是海南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戏曲艺术片,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堪称中国地方戏曲经典剧目,标志着琼剧达到其历史上的巅峰。

海南岛解放后这一代编导们,在五指山挖掘艺术宝藏,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30多年的青春洒在了黎家村寨,创作出了独具特色风格的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等作品,称得上新中国民间舞创作在各自所属时期的时代标高。这些舞蹈作品,对发展海南古老的黎族舞蹈文化,促进海南舞蹈创作风格和群体流派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年富有盛名的《草笠舞》就是陈翘在白沙鹦哥岭的一次采风中,被当地姑娘们戴的草笠深深吸引,冒着被山蚂蝗叮咬的,徒步翻越鹦哥岭寻找到的经典素材。“当年在毛栈乡什炳村,陈翘住进了一户姓王的人家。第二天醒来,陈翘走出户外,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梯田里,一排排的妇女正弯腰插秧,每个人头戴一顶圆圆的草笠,随着人的移动,草笠组成的队形在不断变化,构成了多种的画面。”吴名辉说,灵感在陈翘的脑海中涌现,此刻幻化成了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草笠舞》最想表达的主题就是“瞧,我们多漂亮”。作品充满感情、语汇独特,黎族舞蹈中最经典的侧身三道弯的舞姿也由此诞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