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110岁国图摆最强盛宴 四大镇馆之宝同展

  110岁国图摆最强盛宴 330余种珍罕古籍见证文化传承

  四大镇馆之宝同展 孤本谱牒双璧抢眼

  330余种珍罕古籍汇聚国家图书馆,让观众充分感受古籍魅力。    本报记者 阎彤摄

  四大“镇馆之宝”同台亮相,传世宋刻本云集,海内孤本悉数展出。国家图书馆迎来110岁生日之际,“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330余种珍贵古籍藏品带领观众穿梭于中华典籍的浩瀚星海,细细品味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

  观展亮点

  走进“朗读亭”读珍贵典籍

  此次大展分为“国宝吉光”、“百代芸香”、“汲古润今”、“交流互鉴”四个展厅,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同时运用数字虚拟沙盘演示、全息视频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等多种手段,让观众充分感受古籍魅力。踏入国家典籍博物馆大门,便进入了大展的序厅,序厅中特别设置了朗读亭,观众可以在亭中朗读珍贵典籍,将录音通过微信分享出去。从序厅向两侧连廊走去,仿若走进时光隧道,通过“中华古籍长河”及“国图百十年大事记”时间线,将走进大展四个专题展厅。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说,本次展览展品数量规模之大、品种类型之多、文物价值之高,在同类展览中均属鲜见。国家图书馆将以建馆110周年为契机,通过此次展览向公众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展示社会各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示人类文化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展示私人藏书家为保存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作出的积极贡献。

  窥“古籍医生”妙手回春之术

  此次大展首次系统展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前后对比,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感受“古籍医生”的妙手回春之术。

  展览集中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及相关单位在中华典籍传承方面所形成的古籍整理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重要成果。国图还将策划推出如博物馆寻宝、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互动活动,让观众在多样的互动体验中,寓教于乐,观赏典籍珍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观展解码

  四大镇馆之宝同台亮相

  文津阁《四库全书》保存最完整

  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书中保存最完整,并且是目前唯一一部原架、原函、原书一体的《四库全书》。翻开书册,即见“文津阁宝”朱印、“纪昀覆勘”黄笺、雪白的开化纸和端正的馆阁体楷书,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文津阁藏本又是“北四阁”中最晚抄完的一部,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主要表现在文津阁《四库全书》对已发现的讹误、遗漏有所补正,而且文津阁本是档案明确记载经过乾隆皇帝亲自校对并由纪昀亲自三校的抄本。文津阁本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印章,说明至嘉庆时仍在补抄,这也是其他阁《四库全书》所没有的现象。

  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被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观众可以在此次大展中看到它们同台亮相。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将与文源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河南省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删余稿《明文海》等同台展出,实属罕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纂修于清乾隆年间。它所收之书,几乎囊括先秦至清乾隆间各类重要典籍,内容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共收书三千余种,三万六千余册,分装六千余函,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别贮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即“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即“南三阁”。其中,文源阁藏本被八国联军焚毁,“南三阁”除文澜阁藏本残留部分外,全部毁于太平军战火,仅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藏本至今保存完整。现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一册文源阁《四库全书》,差点葬身于圆明园大火之中。据推测,这本书可能当时因其内容需要修改,而被抽调出来,才幸免于难,此册书应为现存的唯一一册文源阁《四库全书》。

  宋刻《注东坡先生诗》

  为何被称作“焦尾本”

  展览中,一本稀世的宋刻苏轼诗集呈现出明显的火烧痕迹,书中累累的藏书印及藏书题记,将一段传奇的递藏经历娓娓道来。

  此本宋刻施元之、顾禧所注《注东坡先生诗》传本稀少,极其难得。相较于其他宋版苏轼诗集,此本收诗最多,其卷四十一、四十二《追和陶渊明诗》107首以及书后附录的施宿所撰《苏轼年谱》,是其他版本没有的。从印刷来看,字画俊美、刀法清劲、楮墨明净、版刻精良,由于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十分突出,深为历代藏书家所称赏,叹为海内孤本。

  国图专家介绍,清乾隆三十八年,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学士翁方纲在北京购得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此书曾经明代锡山安国、毛氏汲古阁、清初商丘宋荦、揆叙等名家递藏,实属无价珍宝。翁方纲因此而自号“苏斋”,并给自己的书室取名“宝苏斋”。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苏东坡生日,翁方纲都要召集亲朋好友、硕儒名彦至家中,展示此书,焚香祭拜,设宴鉴赏。乾嘉以来名流如翁方纲、桂馥、阮元等手跋、题识、观款尽留书上;又有翁方纲四十岁小像,顾莼泥金绘梅花,东坡生日消寒图等,堪称宋版书中至为名贵者。清末湘潭袁思亮在京为官时,以万金之价购此书于汉阳叶氏,一时轰动京城。不料,数年之后,位于北京西安门外的袁宅失火,火势猛烈,延及此书,袁思亮痛惜宝书,几欲以身赴火,与之俱焚,幸为家人拼死冒火救出。此书过火而未毁,如有神物护持,成为清代书林的佳话。遗憾多册书口、书脑严重受损,各卷内容及题跋有所损毁,后人因此称之为“焦尾本”。

  宋代“谱牒双璧”

  国图修复后面貌一新

  宋代皇族谱牒分为五种:《玉牒》、《属籍》、《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和《仙源积庆图》。北宋时期修成的皇族谱牒,全部毁于“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后,又重加修撰,然而存世仅《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两种。两书因其出身之贵、家族之显、年代之久,传世之孤,文献价值之高,在现今存世的数以万计家谱中独占头魁,堪称“谱牒双璧”,此次同时在国图展出。

  《仙源类谱》记录宋皇室宗族男女成员的支脉、婚姻、官爵迁转、功罪是非以及生死年月;《宗藩庆系录》以记载宗室成员的世系传承关系为特色,同时简要地记载子孙后代的名位品秩。

  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谱牒双璧”,原为清内阁大库藏书,清末划归学部图书馆(国图前身)。两书历经元明清三朝,来历斑斑可考。两书先已残破不堪,经国家图书馆抢救性修复后,面貌为之一新。但由于众多残页已无法缀补,最终只得《仙源类谱》三十卷、《宗藩庆系录》二十二卷。两书为南宋内府抄本,装饰典雅华贵,书衣为皇室专用的明黄色织锦,开本阔大,观众可从中领略宋代图书之精美。

  《中国植物志》

  开辟中西医学交流之路

  大展中,还有不少典籍体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编著的《中国植物志》中,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和当时欧洲医学通用的拉丁语记录了29种中国的动植物。这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关于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也是介绍中国本草最早的文献,于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中国植物志》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中国动植物,并开始将中国的动植物标本、花卉种苗送往欧洲,让中国医学传向西方。

  在《中国植物志》中,对于每种动植物,卜弥格都仔细标注其葡萄牙文、拉丁文和中文名称,生长区域、形质特征、药物制作方法、治疗的疾病和销售情况,并绘有插图。书中对动植物的描述也很有趣,比如书中记录了一种被唤作“中国”的香料,即桂皮,他在书中透露,欧洲商人将桂皮树译作“又香又甜的中国的树”。

  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了一种叫“中国木”的植物,但不清楚究竟是何种药物。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中给出了答案:茯苓( Fo Lim)。作者解说:“葡萄牙人称中国根为 Pao de Cina,欧洲人称它为 China……中国人将它和肉放在一起,用来做汤也可以做药用,能治病。这种根中国人叫白茯苓。”

  本报记者 李祺瑶

  观展提示

  ■地点

  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展期

  预计至年底

  ■时间

  每天9: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