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广东高州丁颖农业谷规划设计!

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广东高州丁颖农业谷规划设计!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 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更加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从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 阐述了田园综合体表达地域文化的意义, 分析了地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的表达要点, 并以广东高州丁颖农业谷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地域文化在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定位、景观系统、空间场景、建筑聚落及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表达方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 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为基础, 发展农事体验、文化、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的一种可持续性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的建设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 强调要充分发掘乡村文化, 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交融、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 要保持个性特色或独特文化, 更需要在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 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 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 合理地将地方历史、文化、习俗等相关元素融汇到设计中, 从而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将田园综合体回归到地域性文化上。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 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地域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文化的概念, 而是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 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状况, 它为一个区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历史、社会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指导。

  地域文化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和地方物产等, 它们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了人们的行为空间, 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地理背景。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等, 是在自然因素影响下,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 是地域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

  田园综合体是在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农俗文化、农家生活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与观光旅游相结合, 形成的一种新综合体形式。它的建设目标是要促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发展, 使乡村治理获得更多的深层次文化支撑, 为传承和发展我国农村文明, 实现农村历史性转变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田园综合体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 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 促进一部分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农村日益表现出“类城镇化”的趋势, 一些新建的美丽乡村, 很难找到“地域文化符号”的象征, 传统的文化脉搏在流失。因此, 进行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把地域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回归到以体现地方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的地域文化表达上, 对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来说, 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不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上存在差异性, 地形地貌、土壤、植物等因素都具有地域性特征。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积淀了文化, 乡村独特的环境特征、各民族不同发展历程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使得每个地区的历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了在田园综合体设计的实践中更好地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 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 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将地域文化融入规划的理念和定位, 充分体现田园综合体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地方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土地、水体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具体形式, 也是农耕文明的直接反映[9], 它支配并引导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同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形态是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反映, 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应结合景观空间形态, 进行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开发程度及生态承载量分析评价, 作为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从而打造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生态系统, 塑造良好的地域性生态景观格局。

  空间场景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不同时期在环境、资源、文化、地域、美学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它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空间场景代表的意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 更是人类社会记忆的仓库, 常伴随着艺术价值和审美趋向。通过对乡村生活中的某些具有时代特性的典型场面进行物化, 以整体画面的形式体现或者运用真实、立体的景物来给场所塑造一种特征和氛围, 借此反映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性, 让人们想起某个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 促使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

  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建筑, 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需求, 更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由于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布局、造型、色彩、构造等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而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建筑作为田园综合体垂直方向上的视觉中心, 应与乡村传统的风格特点保持一致, 并通过文化元素的提炼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建筑上, 表达和渲染地域文化的气息。

  乡土植物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综合环境而生存下来, 既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很好肩负植物的生态功能, 又是地域自然面貌的最好呈现者。巴西设计师Roberto主张在植物景观中大量应用乡土植物, 按生态群落原理设计适宜当地气候特点的地域植物景观。不同地区的植物在长期与人的相互作用中, 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在田园综合体植物景观设计中, 应加大本地植物的应用比例, 充分考虑植物的乡土性, 模拟地带性自然植被, 进行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 营造富含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文化。

  丁颖农业谷位于广东省高州市谢鸡镇石塘村, 占地面积72.13 hm2。规划范围内有农田、山林、河流、鱼塘及一个村落, 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 交通便利。

  丁颖农业谷是高州“三高”农业的主产区, 主要地域文化资源有荔枝文化、丁颖精神、高州民歌和木偶戏等。高州市栽培荔枝历史悠久, 无论在品种、遗迹、栽培技术等方面都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中的荔枝, 便是高州根子贡园荔枝。项目所在地谢鸡镇更是著名农学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之一、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之一、“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高州民歌是高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是人们为解除劳动的辛苦和寂寞而高声吆喝, 抒发感情而形成的山歌。高州木偶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 已经成为高州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独特古朴的唱腔, 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以项目所在地富有特色的农田景观、森林景观、乡村聚落等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为依托, 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通过构建特色花卉风情谷、现代农业展示园、耕作体验区、水上观光带等特色景区, 突出“岭南乡韵, 丁颖农谷”的形象特征;开发以农耕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营造自然、休闲、有高州地域特色内涵的生态度假环境, 建成粤西地区知名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地。如图1、图2。

  根据项目的功能定位, 结合现有山水格局和景观体系, 对山体、水系、农田和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增强景观连接度和聚合度, 形成“一心、一轴、三带、八区”的景观结构, 以连续性景观体系营造地域特色 (图3) 。

  “一心”———丁颖农耕文化中心。丁颖农耕文化中心作为整个园区的游览及服务核心, 主要建设景区主入口、集散广场、农耕博物馆、丁颖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等 (图4) 。

  “一轴”———农耕文化主轴。由珍贵树木园—丁颖农耕博物馆—景区主入口—现代农业展示园—特色花卉风情谷等节点形成的南北走向景观主轴线。该轴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 整合了规划区的优势资源和良好景观, 是农业谷的开发重点。

  “三带”———现代农业观光带、特色花卉游览带、民俗风情体验带。现代农业观光带以现代特色农业展示为主题, 以现代农业展示园、丁颖农耕博物馆、耕作体验区、珍贵树木园、石塘森林公园、丁颖小学、石塘风情街等为主要载体弘扬农耕文化;特色花卉游览带以森林游憩为主题, 以特色花卉风情谷、婚纱摄影基地、桃红广场、花园绿道等弘扬森林文化;民俗风情体验带依托谢鸡河观光区开发乡村特色主题旅游, 建设山歌广场、戏台、游船码头、节日庆典广场等, 弘扬岭南文化、高州民俗文化。

  “八区”———项目划分为农耕文化区、耕作体验区、特色花卉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谢鸡河观光区、珍贵树木园、石塘风情街和石塘森林公园8个功能区。

  在空间场景中以广场、雕塑、小品、亭台楼阁等形式体现农业谷的地域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区以丁颖纪念广场、丁颖雕塑、文化长廊、农耕博物馆等体现“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丁颖精神;耕作体验区通过农田及果园改造, 开展农作物种植、收割体验、水果采摘等参与性项目, 在景观小品中融入荔枝的发展历史、栽培技术及相关诗词歌赋等内容, 展示现代农业文化及荔枝文化;谢鸡河观光区通过河道整治, 建设游船码头、栈桥、山歌广场、戏台等, 以水上主题表演、山歌表演、木偶戏表演等传承高州地方民俗文化。3.3.4 建筑聚落, 重构传统民居

  对石塘村现有的建筑进行统一修缮和改造, 增设岭南文化特征的坡屋顶、抽象化的翘角、制高点处的新四角楼。建筑外观立足于保持岭南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沿用岭南传统建筑色彩, 采用灰瓦、白墙、青砖的基本色调。在村落空间方面, 增设文化广场、庭院、冷巷等空间发挥夏季导风、遮阳作用, 以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条件;将村庄入口处的几个小鱼塘进行整合, 建成带有观赏和活动空间的荷花池;对村落西面原有农田进行改造, 完善田埂及水利设施, 设置耕作体验空间;在村后山地树林内设置登山步道, 休憩平台、风雨亭廊等, 建成一个小型森林公园。这种村前荷花池、村旁农田耕地、村后山林游园的依山傍水的聚落空间布局形式, 共同构成村落的边缘景观, 并与村落本身共同形成“山、水、田、村”的空间格局, 实现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统一。

  丁颖农业谷除了南部和北部各有一片山林外, 其余大部分均为农田。山林基本是以荔枝、龙眼及橄榄为主的果林, 林下植被也以当地常见的九节、山指甲、三叉苦、勒仔树等灌木, 以及芒萁、乌毛蕨、海金沙等草本为主。由于森林景观较为单调, 观赏效果较差, 需要立足长远进行植物景观改造并体现地域特色。植物配置以乡土阔叶树种作为基调树种, 以色彩、姿态、季相变化丰富的景观植物为观赏树种, 结合农业园内原始的地形地貌, 营造出具有高州地域特色的自然风貌景观。

  南部的石塘森林公园及珍贵树木园种植降香黄檀、紫檀、铁力木、土沉香、黑木相思、格木等乡土珍稀植物, 并通过复层植物群落的设计, 形成稳定、多样的生态植物群落;北部利用平缓的坡地打造百亩植物彩田, 采用向日葵、薰衣草、红玫瑰三种寓意“阳光、幸福、浪漫”的植物, 打造美轮美奂的花景胜地, 在花海边沿及道路两侧等区域种植樟树、小叶榕、白兰、大叶紫薇、红花羊蹄甲、宫粉羊蹄甲、朴树等具有遮荫效果和花色花香的植物, 下层种植毛杜鹃、山茶花、含笑、车轮梅、野牡丹、桂花、桃金娘、、大红花等开花灌木, 突出体现丁颖农业谷的乡郊野趣;村落的绿化在原有基础上补植橄榄、香芒、枇杷、柚子、柑橘、百香果、树菠萝、杨梅、人心果等乡土果树, 以体现丁颖农业谷独特的岭南乡村气息。

  地域文化特性是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属性, 是区别于同类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 应立足于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顺应时代需求, 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 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 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 在功能定位、景观系统、空间场景、建筑聚落及植物配置等方面,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地域文化, 做足“特色”文章, 从而提升田园综合体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味, 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深层次文化支撑, 助推实现美丽田园、和谐乡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地域文化的概念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