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读懂这十个字受益匪浅

“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读懂这十个字受益匪浅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并不知不觉的深受其影响。而俗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分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发展。因其很多起源于民间,相比来说,它更加的“接地气”,某一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的真实生活。

  俗语是百姓的“经验之谈”,很多年轻人觉得它已经跟不上时代,是糟粕应该及时去除。诚然,民间的一些俗语因为思想还未解放,受封建传统的思想已经并无实用之处。但很多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蕴藏着丰富的古人智慧的俗语还是应当留存下来,带给我们启示或启发的。比如这句“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它蕴含了哪些道理呢?

  先说下这句俗语的意思吧。“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顾名思义,就是多的时候或充足的时候把粮食省下来,当粮食缺的时候就可以把省的一口当一斗看待了。一斗,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定义,结合汉朝以后的历史,一斗大概就是在十斤左右。可见粮食在生产中的珍贵。这不仅与学士朱升对朱元璋的建议“广积粮,筑高墙”遥遥相对,与我们提倡的“反对浪费,营造勤俭节约新风尚”的也呼应上了。可见,做足准备,反对奢侈,勤俭节约很早起就移入了中华人民的骨子里。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的时候如果一味享受,家里没有存粮;那么饥荒来临,只能遭受更大的苦难了。同样的道理不限于粮食,做任何事都应该有忧患意识,才能更早的做好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而这,只需要平时较少的积累就够了。像疫情期间,早早备好粮食或者口罩的人,肯定会庆幸自己的作为。这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中庸思想,实际而又勤恳的性格。

  在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对农业尤为重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如《悯农》里著名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华儿女早已耳熟能详。孔子也早就提出“奢则不孙”的说法,其意为:奢侈了就不恭顺。可见勤俭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而且必要时候,像非洲一些地区“水比油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把勤俭做到平时,不仅会节约自己的金钱,有时候,可能也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就是“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的含义,老一辈人经历过更多酸甜苦辣后,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吧。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人会更加简朴的原因,他们更深知柴米油盐的不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在意节约这件事,希望我们看着碗底的饭菜陷入沉思,省下自己的“一斗米”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缺省怎么读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