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文化  文化

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所有生活观念和价值理想都集中体现在福文化之中。“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一个“福”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寄托了整个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福文化,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意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最醒目的代表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党人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充分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与几千年传统福文化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和谐一致。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大量的典故、吉语、民俗等福文化之中窥探其过往的繁荣盛景。

  最早的“福”字出现在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中。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福”字虽然有很多种写法,但都无一例外地与丰富的物质需求有关,寄托了人们渴望得到田地、满足温饱的朴素愿望。

  之后,对于“福”的理解、传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尚书·洪范》中又引申出“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足、安宁、遵行美德、老而善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义利统一和“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显然,《洪范》中的“五福”是既包括“个人幸福”,也包括“社会幸福”,其所希求得到的幸福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此世此地”。尤其是儒家讲求“内圣外王”,首重“修己”,“修己”的宗旨不是追求“个人幸福”,而是通过“希贤”“希圣”,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乃至实现“社会幸福”。在儒家的福的观念中,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结果。

  我们要传承好福文化,就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福文化蕴含的价值精神。一是世俗精神。从福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福的理解是非常现实的,大多是日常起居生活所希望的美好状态。这是一种出于对现世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它与我们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精神是内在一致的。在儒家文化中,孔子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则有“君子三乐”说,都把审视世界的眼光放在了现存世界,主张在世俗世界中建功立业,在现世当下努力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是尚德精神。福文化内在蕴含了鲜明的扬善抑恶价值取向,这与传统文化以德化视野看待世界的特质相吻合。传统福文化把道德作为福的根本,主张以德求福、德福一致的基本思想,认为不管福的内涵和形式怎么改变,道德始终是其底色和支撑,突出了福文化的本质是传统德行文化特征在世俗领域的特殊表现。在这方面,经典儒学一直到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都始终致力于有德者得世俗之福的思考。

  三是理性精神。福文化深入把握福祸相互转化,以及福本身的质量变化和主体感知的客观差异问题,强调要善于知福、享福、惜福,反对不知足、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吃亏是福”观念的产生是福祸辩证思想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深化。福文化的理性精神反映的是“以舍为得”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境界,是人们克制、修身养性的实践磨炼,是人们在追求世俗幸福道路上的自我警醒,是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在福文化里的应用和体现。

  今天,福文化的思想内涵仍在不断拓展,并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尚福的观念和行为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当代人了解、认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

  福文化中的德福思想与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深度的契合性。今天,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物质的需求。在历代儒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中,内在包含着“道义之乐”,包含着“仁以为己任”的社会担当意识,亦因此而有“忧”。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忧患”意识与“道义之乐”的圆融,是儒家的道德修养、身心和谐、群己和谐的最高境界。达到这样一种道德境界,就可以在内心产生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精神状态。

  福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乃至于在当今时代,都是民族艺术繁荣的源头活水。一方面,福文化奠定了民族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传统文化基本的、核心的价值理念,如重视家庭、崇尚道德、积极进取等;另一方面,福文化催生了大量不朽的艺术精品,包括书法、绘画、石刻、雕塑、陶瓷、戏曲、诗歌等。福文化的内在价值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灵魂,是民族艺术确认自身和文化自觉的精神源头。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更需要将之作为一种民族情怀,来巩固强化其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认同与执守的意愿、情操。

  一部福文化历史,就是中国人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演变与发展的简史,它包含祈福典故、福神崇拜、祈福民俗、福字吉语等。尤其在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拜福神,迎福纳福,可以说是福神崇拜的顶峰。正是在这样一种对福的崇拜与追求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逐渐演变出不同的祈福文化。

  福建,以“福”字入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八闽儿女,与“福”结下不解之缘。人们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对福的向往与追求。和其他文化一样,福文化必然地在每一个时代以自己特定的方式鼓舞和推动着人们走向和把握幸福,必然地以特定的方式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关联,这是因为福文化与创造性实践活动是相互统一的,也是与道德化了的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相融合的。

  因此,福文化在福建本土的传承延续中,早已潜化为塑造人们价值理想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八闽人民精诚团结,勇于追求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德福的兼备、家庭的和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着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卑微平凡的求福心愿,定义着真实的国家繁荣图景。

  第一,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传统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持久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问题上,我们今天不仅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将使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形式,在理论上更加鲜明更加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必然地包含作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之一的福文化。

  第二,从坚持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原则上推动传统福文化展现时代风采。传统福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福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探寻幸福的真谛,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习总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福文化所蕴含着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深刻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向世界阐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福文化。着眼当下,应当重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福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面向世界不断把福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话语传播上来说,中华传统福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被国外不同受众所普遍接受,是我们所弘扬的传统和国外所希望了解的他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第四,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传统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福文化作为中华大地共同乡土社会生态的精神内核,既是一种需要不断返回的绵延记忆,也注定将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范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党以科学的理念知福、惜福、造福,保障了幸福的连续性和长远性。这些知福、惜福、造福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战略等方面,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物质财富为百姓谋求衣食之福;创建平安中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安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通过这些不懈努力,使文化自信坚实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作者系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