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网事

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背后有这样一些故事!

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背后有这样一些故事!

  今年是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2月23日,“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的重要指示。

  习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工会信息》杂志特约请60年前同志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时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的李禹兴同志,撰文回顾了这段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带着读者去重温等老一辈家为雷锋题词的历历往事,以及作者对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深切感悟。

  新华社(1963年)3月4日讯: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毛主席题词的全文是:“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是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请题写的。题词手迹原件在《中国青年》编辑部保存了一段时间,后根据中央办公厅通知,上交中央档案馆收藏。

  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及在此前后的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媒体宣传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活动。它在新中国新闻史、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已经并将永远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篇高昂、华美、令人振奋、永志不忘的乐章。

  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作用,除了雷锋本人的事迹和思想道德感人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毛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的题词是怎样作出的?为什么把发出号召的日期定在1963年3月5日?各大新闻媒体当时对这一重大事件是怎样宣传的?今天这些都成了史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毛主席的号召和雷锋精神还有哪些现实意义?笔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就上述问题作一些回顾和思考。

  雷锋是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人至深。

  雷锋的故事先是在辽宁省青少年中传颂,随后,共青团辽宁省委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1963年2月初,首都各大媒体先后刊登了雷锋的事迹片段和雷锋日记摘抄。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教育活动的通知》。2月25日,《人民日报》等首都大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

  《中国青年》当时作为面向广大青年、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特点的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一贯注重以青年中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教育青年,面对雷锋这位主义伟大战士的榜样,编辑部意识到有必要有责任使雷锋这一典型成为青年的楷模。同时,《中国青年》编辑部根据当时了解到的广大青年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疑惑,正在准备开展“怎样做一个和平建设时期的者?”的问题讨论,而雷锋正好是和平建设年代的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正好作为典型向广大青年推出。

  出于这样的背景和考虑,编辑部决定继续大力宣传雷锋同志。当时《中国青年》是半月刊,如果还是发表雷锋日记摘抄、组织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文章,显然要落后于报纸。

  如何“后来居上”、推出精品,是当时编辑部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止一次的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当时编辑部的编辑绝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青年,时任团中央处的同志提出《中国青年》的编辑记者要有“小老虎”精神,有一股“敢字当头”的闯劲。

  研究中一位同志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请毛主席为雷锋题个词?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与会编辑的赞同。但大家转念一想:毛主席日理万机,那么忙,会答应这个请求吗?大家又分析琢磨一番:可能会题。理由是“有先例”。毛主席曾为刘胡兰烈士作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那是在战争年代。与面对敌人铡刀不低头的刘胡兰,抱着包冲向敌人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黄继光相比,雷锋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有时代特点和典型意义。而且,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成长,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大家回忆起1948年就曾为当时复刊的第一期《中国青年》写下“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无不胜”的题词,“说不定这次会应允我们的请求,为雷锋题词的”。

  就这样,我们发出了请求毛主席题词的信函。信函是请编辑部毛笔字写得最好的一位同志,用毛笔认真抄写的。为了让毛主席便于阅读,字写得很大。一个中间带红方框的中式信封上写的是这样简单的七个字:中南海 呈 毛主席。

  信发出后,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猜测着:在毛主席面前堆积如山的文电信函报告中,他老人家看得到这封极普通的信函吗?会不会题词?过了两三天,又有同志提议打电话询问一下。

  于是,我想办法拨通了主席办公室的电话:“我们是《中国青年》编辑部,请主席题词的信收到没有?主席看过没有?准备不准备题词?”接电话的是主席的秘书林克同志(当时我并不知晓接电话的是林克同志。数年后,林克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述及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经过和情景,与笔者本文所述相吻合。因此笔者推断当年接电话的是林克同志)回答是简单、明确而平静的:“信收到了,主席看过了,没有表示态度。”

  我们分析,没有表示态度,就是没有拒绝,也许毛主席正在考虑,这足以使我们精神为之一振。过了几天,我又打了一个电话。林克同志的回答是:“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据林克同志的回忆文章说,毛主席曾让林克同志先草拟几个题词的内容。林克同志拟了“向雷锋学习,学习主义精神”,“学习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等几个方案。)听到这个信息,编辑部的同志欢欣鼓舞。接着,我们请林克同志报告毛主席,《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个“学习雷锋专辑”,计划在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4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3日前题好。其实,这一时间请求已在给请主席题词的信函上说明了。

  2月22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中南海传到《中国青年》编辑部,林克同志在电话中告知:“毛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你们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杂志社通讯员立马骑上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以平生最快的速度向中南海骑去。数十分钟后,当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雄浑厚重、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编辑部上下无不欢欣雀跃。

  为了防止在传看中题词原件受到污损,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手迹装在一个玻璃镜框里,大家如同传看一件稀世珍宝那样,捧着这个镜框轮流传看。

  当时的团中央很重视关于雷锋的宣传,也很关注我们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这件事。毛主席题词原件到了编辑部后,我们马上报知耀邦同志,并将原件送他过目。耀邦同志边看边对编辑部的同志说,这是件大事,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好毛主席的题词和雷锋这个典型。

  很快,毛主席的题词被迅速送往印刷厂制版,精选道林纸印制,作为插页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第5-6期《中国青年》杂志 “学习雷锋专辑”上,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新闻界。在2月23日至3月2日这几天,各报刊纷纷派人或打电话到《中国青年》编辑部,要求刊登毛主席题词。新华社也准备发消息。

  事关重大,编辑部不好自己做主,于是向上级请示。经时任中央处、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协调,决定《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专辑”按期于3月2日出版;新华社于3月4日发通稿,向全国播发毛主席题词消息及手迹,各报于3月5日刊登。

  《中国青年》以《用雷锋的学习态度学习雷锋》为题发表了社论。社论说: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必将得到我国青年的热烈响应,把学习雷锋的热潮推向新的高峰。

  这期《中国青年》还发表了周恩来总理的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以及董必武、郭沫若、罗瑞卿、谢觉哉等写的诗和文章。此外,还有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通讯,近3万字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雷锋遗诗等。

  1963年3月5日,首都和全国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新华社的消息。

  在主席为雷锋题词之外,周恩来总理也对雷锋有两次题词,、朱德、等也都有题词。

  原来,我们在向毛主席发出请求为雷锋题词的同时,也向周总理发出请求题词的信函。周总理的题词早于毛主席的题词送到编辑部。题词是“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过了几天,周总理在得知毛主席题词后,派人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主席的题词是什么内容,我们作了报告。周总理遂又作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言行一致的精神 公而忘私的主义精神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可以看出,周总理是根据毛主席的题词,经过反复思考,深思熟虑,才再次题词的。题词根据毛主席的号召,对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作了具体的阐释。这就为学习雷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周恩来总理的第一次题词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5-6期的“学习雷锋专辑”上。第二次题词,连同、朱德、等的题词,最先刊登在1963年3月6日《解放军报》上。同志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主义精神”,朱德同志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同志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1963年4月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7期刊登上述题词时,作了这样的说明:这些题词原载3月6日《解放军报》。

  原来,2月中旬,当我们策划编辑《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时,考虑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所以向当时主管军委日常工作的罗瑞卿同志发函,请他就如何学习雷锋写篇文章。罗瑞卿同志愉快地应允了我们的请求。

  几乎与此同时,罗瑞卿同志又知悉了毛主席应《中国青年》之请为雷锋题词的消息。他感到《解放军报》在宣传雷锋上落后了,随即指示说:“我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解放军报》要转载。”他还特别强调文章标题不要动。

  罗瑞卿同志文章的标题是《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文章就雷锋出现的时代意义和怎样学习雷锋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罗瑞卿同志的文章和毛主席的题词同时刊于《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上。《解放军报》于3月5日作了转载,《人民日报》也于同日转载。

  随后,《解放军报》向、周恩来、朱德、等发出了请求题词的信函。这些题词原载于3月6日《解放军报》。新华社于3月6日发表《解放军报》刊登上述题词的消息。《中国青年》于4月1日出版的第7期上转载了上述题词。

  这样,各新闻媒体关于雷锋的宣传形成了极大的声势和,学习雷锋的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地开展起来。

  历史的曲折和坎坷,也反映在关于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宣传上。十年浩劫,雷锋的名字和雷锋精神也曾被怀疑和淡忘,几乎从宣传中消失了。但雷锋却永远活在受过他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北京钢厂工人学习雷锋同志精神,开展增产节约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拍摄于1963年4月.北京.图片源自工人日报摄影部

  20世纪80年代初期,“雷锋叔叔不见了”“让雷锋叔叔回来吧”的呼声,便反映了正直善良的人们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怀念和呼唤。

  同志最先觉察到这一点,他曾语重心长地引用群众中流传的“雷锋叔叔不见了”的话,提醒在全社会重提雷锋和雷锋精神,并多次指出要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很多精辟论述和重要部署。这一切,为宣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营造了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宣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旋律中的一个强音符。

  1993年3月5日,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各新闻单位再次掀起了宣传雷锋。

  3月4日,首都隆重召开纪念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大会,时任中央局在会上作了重要讲线年来,在题词精神鼓舞下,一个由亿万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的崇高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更加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加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各新闻媒体都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纪念大会的消息和同志讲话全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要报刊纷纷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论述在新时期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的现实意义。各报还开辟专栏,刊登学雷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事迹和体会文章。不仅形成一轮新的宣传热潮,而且之后的历年3月份前后,都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出现。弘扬雷锋精神,也再次成为我国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主题。

  今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那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当下,雷锋这个先进典型和雷锋精神还适用吗?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身上体现的雷锋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因为:

  其一,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历史上,中华民族那些传统美德:无私,助人,行善,见义勇为,公而忘私等等,都在雷锋身上有鲜明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思想和精神保证。

  其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雷锋精神正是建立和保持和谐、友爱、文明、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建立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的稳定器。

  其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要讲竞争,讲利润,讲效益,讲利害;但同时又要讲,讲大局,讲道德,讲信义,讲原则,讲服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而雷锋精神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上述精神生动鲜活的体现。可以说,雷锋精神是推动和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助动器。

  60年前,关于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宣传,是中国新闻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正如习总所指出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宣传雷锋和雷锋式的人物,继续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仍是摆在我们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当继续努力,以求不负时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往事为话题的作文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