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魅力  美食

椰语堂:将“清补凉”打造成大品牌

椰语堂:将“清补凉”打造成大品牌

  赵玉明,一个四川人,通过自己对海南美食的热爱、执着和坚守,让昔日街头巷尾“提桶摆摊”的清补凉以品牌、品质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探寻了一条“清补凉”产业化之路。

  其所创办的椰语堂,从2013年第一家门店在海口开张至今,已在岛内外布局将近20家门店,年产值即将突破亿元大关。

  “从创立之初,椰语堂就立志做发掘传播海南饮食文化之美的一张名片。”椰语堂董事长赵玉明表示,近年来,通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产品标准化与不断创新以及匠心精神的挖掘,不断传承海南饮食文化之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批年轻人随着“闯海大潮”奔赴海南,赵玉明也是其中之一。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带着对“天涯海角”的憧憬,来到了海口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南航路和机场路交叉路口,有一个卖‘清补凉’的小摊,2块钱一碗,一天的炎热和疲惫瞬间消失。”赵玉明回忆道,“站在台阶上酣畅淋漓地喝一碗,那个味道,我永远也忘不了。”

  如果说,第一次与美食结缘路边摊,那么真正让赵玉明立志将“清补凉”当成事业,源自5年前那次尴尬的境遇。

  那天,他带着朋友去海口一个有名的大排档吃“清补凉”,正当大家都享受着美味时,身边的食客突然纷纷起身往外走,赵玉明回头一看,原来是“来了”。

  从那以后,一个念头萦绕在他心头,为什么清补凉只能是路边摊,不能登大雅之堂呢?清补凉的制作工艺能不能更科学?能不能通过传承和发掘,将清补凉打造成海南的饮食文化名片?

  2012年,他开始筹备“椰语堂”。这一年,赵玉明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整理配方,寻访海口、文昌、琼海的大排档的清补凉师傅,亲自熬制食材和配料……

  通过数百次试验、修改配方,并到广东等地改良制作工艺和外观设计。2013年春节后,“椰语堂”第一家门店终于在海口国贸路开门迎客,大受欢迎。

  “所谓品牌,就是一个有品质感的牌子。”品牌创立之初,赵玉明就选择了做“标准化”的美食传承者。

  “星巴克将一杯咖啡卖到了世界各地,‘标准化’和不断的创新成就了星巴克的商业帝国,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他看来,星巴克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而是新服务、新体验和新生活方式。

  “椰语堂出品的清补凉,食材达到了13种之多,每一种需要熬制多久,配比多少,如何装盘造型,我们都有一套严格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例如新鲜的椰奶如果6个小时没有使用,只能毫不犹豫倒掉,这是坚守标准化必须付出的代价。”赵玉明介绍说。

  为了保证食材配比营养科学,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5年,椰语堂与海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创办了“椰语堂食品研究院”,聘请专家为椰语堂建立科学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研发体系。

  作为一个四川人,赵玉明敏锐地将海南小吃清补凉产业化,这需要魄力。在他看来,一家现代化的食品企业只有通过标准化和创新,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椰语堂目前开发了60多个小吃品种,我们每年还会根据消费者的选择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采取‘末位淘汰’不断替换新品,保持品牌活力。”

  据介绍,椰语堂通过培训和标准化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让每一位员工熟悉流程,并制定严格的监管考核体系落实。“只有让消费者在海口和北京吃到的清补凉是同样的味道,这个品牌才能被大家所认可。”

  2015年11月22日,椰岛之风又刮到了北京,带着祖国最南端的美味,椰语堂北京店在未来广场开业。这是椰语堂继广东中山、深圳,辽宁沈阳之后在省外开的第6家店。未来,赵玉明还将引入战略投资,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打造3000家精品门店。

  “易拉罐装清补凉已经正式上市了,这是我们一个全新的尝试,一个品牌要想走得更远,必须用产业化的方式,并为其注入文化内涵,时刻保持感恩和敬畏之心,用匠心打造每一碗清补凉。”赵玉明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海南椰奶清补凉简介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