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魅力  美食

振兴古老技艺 守护特色文化

振兴古老技艺 守护特色文化

  在东方市文化广场,身着传统服装的黎族妇女在织黎锦。阮琛 摄黎族妇女在绣织黎锦。方山 摄陵水本号镇大里地区居民在织黎锦。武昊 摄海南黎锦亮相上海时装周。省旅文厅供图黎锦制品。方山 摄

  “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在《琼州杂事诗》如此称赞黎锦。进入新时期,海南在黎锦技艺保护传承上积极作为,主动探索,让黎锦在当代更加光彩夺目“艳若云”。

  2021年6月,我省正式出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明晰方向,勾勒路径,进一步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在9个市县的共同努力之下,黎锦技艺保护传承工作高质量推进,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021年,省旅文厅先后出台《海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了《海南岛中南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同时,积极推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立法工作,该《规定》已于2022年5月31日正式颁布。

  在省级规划的引领之下,各相关市县也出台相应文件:三亚印发了《三亚市“十四五”期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目标和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白沙编制了《白沙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白沙黎族自治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东方出台《东方市黎锦技艺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东方市关于支持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的暂行办法》,完成了《东方市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行性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

  守护技艺与记忆,省民宗委联合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龙被复制和黎锦元素符号纪录片拍摄工程。完成“清代黎族人形纹五联幅龙被”“龙凤呈祥八卦图三联幅龙被”的复制。

  与龙被复制项目同时开展的黎锦元素符号纪录片《织锦上的黎族》启动拍摄工作,这部纪录片拍摄记录了黎锦135个黎锦纹样。与此同时,由省民宗委组织海南黎锦工艺研究所、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等多家单位编写《海南黎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于 2021年全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前首发。该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历经三年多时间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54万字符,是一部全方位介绍黎锦传承与保护的著作。

  省非遗中心组织完成《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刘香兰等国家级传承人记录文献片(含口述片、项目实践片和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以及编撰口述文字稿,并形成工作卷宗等系列成果;组织开展胡春芳等12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行动计划》出台以来,海南不少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为提升黎锦产品的专业研发创新能力打好人才基础。

  海南大学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了《海南黎锦技艺创新》等理论课与实践课;与东方市文化馆等签约挂牌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与东方文化馆、黎锦传承人等合作,2021年获批“黎族絣染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则将黎锦图案课程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申报的黎锦传承项目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我省高校传承以黎锦为主的海南传统文化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与东方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共同合作,创办“东方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对黎族织锦文化内涵研究、技艺发掘传承和产业培育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我省还不断丰富完善黎锦专业资源库建设,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民族织绣专业,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黎锦专业教学用和短期培训用课程、教材、教案、课件、课程标准等,传承黎锦文化和创新黎锦技艺,2021年开展了“黎锦技艺实用教程”和制作4个“黎锦技艺微课视频”等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中职学校以专业带头人工作室为依托为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技艺保护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海口市在现有正常办学的9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海南立有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等民办中职学校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相关专业。

  在省民宗委,海口市区民族事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南方民族艺术学校自2019年开始不定期开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培训班。通过编创弘扬黎锦文化的舞蹈《黎家织女》等,邀请省级黎锦传承人到校开设讲座以及创新研发黎锦纹样等课程,推出了特色文创产品。

  省旅文厅还委托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两期研修班,60位黎锦技艺持有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脱产学习。选派12名代表性传承人到江南大学参加培训,拓宽视野和眼界。三亚市依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技师学院、三亚学院等院校资源,开设黎锦兴趣班、研修班,建立黎族传统文化传习园、黎锦技艺培训基地,致力于优秀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

  2021年,省旅文厅起草《关于支持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的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从政策层面支持黎锦文创发展。同时搭建了黎锦设计师及设计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向全省黎锦生产企业、传承人、非遗工坊提供设计服务。

  省工信厅加强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协调沟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支持;启动我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专家工作,鼓励黎锦技艺传承人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展示黎锦创新产品,提高黎锦知名度。

  以大赛聚智、聚力,打造黎锦文创品牌。海南黎苗文化创意设计征集及作品巡回展成果举办,共收到来自国内外359份报名表,收到实物作品500余件。报名者来自10余个省市地区,其中不乏有来自美国、英国、南非等境外黎苗文化爱好者,省内外46所院校师生参与,更有多名传承人及相关企业与设计团队参与其中。

  走近公众,融入生活,在全省范围内,黎锦苗绣文化创意设计作品走进校园、商圈、景区、基层文化站点等地点进行展示展销,同时通过征集推动产品研发,打造海南非遗文创孵化平台;鼓励利用黎族苗族符号和纹样服装、配饰等时尚生活消费品结合。

  2021年3月,省旅文厅联合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在三亚崖州古城成功举办“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选取包括黎锦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现代服饰时尚融合,展演“南溟吉贝”等5个篇章非遗服饰秀。此次活动吸引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0家媒体报道,抖音、快手等9家头部平台全程播出,网络观看量达1182.83万。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对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播手段,海南非遗在新媒体平台时常制造话题热度。

  “我们会在即将举办的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四届海南旅游美食购物嘉年华等各类展会活动中,大力支持黎锦商品生产企业共同参与。”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做好黎锦技艺的市场化、产业化,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推动黎锦技艺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成为展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靓丽符号。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木棉、草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用手捻纺锤、单锭脚踏纺车纺纱,用植物染料等天然材料对纱线或面料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用腰机织造面料,用色线在面料上刺绣装饰图案等重要技艺类型和环节。

  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和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不断完善技艺形态、提高技艺水平,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类型构成的完整技术体系。

  纺纱之前,先用黎族特有的脱棉籽工具对棉花进行脱籽,用弹棉弓作膨松处理。将麻撕成纤维,再将两股纤维手捻成条。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煮、泥埋等方法对纱、线进行染色的。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固程度。泥埋法是将用乌墨树皮染成褐色的纱、布埋入淤泥中若干天,使颜色更加黑亮,不易褪色。

  黎族的絣染是一种罕见的技艺,其作法是用白色纱线厘米“工”字型的架上,用黑线在经线上扎结成各种图案,然后把经线拆下染色、晒干,除去扎结,便可上腰机织布。

  织机主要为腰机。腰机由经轴、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布匹。

  在织物上,按照构思的图案,以针引各种彩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图案。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刺绣图案。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本版文字/林夕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海南师大美食包括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