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生活  楼市

保护、传承、推广:澳门“非遗”传人故事

  新华社澳门12月9日电(记者胡瑶、郭鑫)澳门文化积淀深厚,回归祖国20年以来,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说唱、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和哪吒信俗。

  记者走访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他们的叙述中或可一窥澳门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貌。

  木雕-神像雕刻传承人曾德衡

  澳门的木雕-神像雕刻技术保存了木雕工艺的传统工艺,如古法漆艺、金箔工艺和传统佛像造型等,并引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可以雕刻出重达数吨的木雕大佛,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年逾七旬的曾德衡是这门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为了传承和发扬神像雕刻技术,曾德衡曾前往内地学习,吸收当地的先进工艺,对家族原有雕刻技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同时他还将工作流程系统化,保证工作质量和技术人才的延续。

  “普通的木头竟可以被雕刻成为栩栩如生的佛像,考验的就是手艺人的心性和意志和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他说。

  如今神像雕刻已大量使用机器磨具,但是曾德衡依然提供全手工的木雕作品,有时为了制作一座全手工的木雕像,需要耗费至少三年的工期。

  曾德衡坦言,因为纯手工雕刻太费工时,找到理想的传承人并不容易。他说,现在勉强培养一名技工不难,但是培养一个通才,真的需要天分,而且不能有功利心。“你有兴趣做下去,继承的机会才比较大。”

  道教科仪音乐传承人吴炳志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秉承的是道教正一派的音乐传统,又融入了道教全真派音乐特色,同时还与广东民间音乐近似,至今保存的道曲达500多首,其曲目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传承人吴炳志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家族传承差不多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来没间断过。”

  为了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吴炳志邀请了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王忠人,两人合作整理乐曲。吴炳志或唱、或奏、或放录音带,王忠人则用二胡拉成相应的旋律再记成乐谱,最终完成500多首音乐的记谱工作,并出版《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一书。

  2008年开始,吴炳志和他的学生组织了澳门道乐团,把道教科仪音乐搬上舞台,在鼓乐、唢呐、二胡等的基础上,加入了扬琴、古筝、琵琶等其他乐器,对道教科仪音乐进行创新和发扬。

  他说,道乐团刚成立时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已发展到30多人,主要招收中学生和小学生,让他们可以传承澳门的本土音乐。

  “我们希望年轻人认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希望他们传承好澳门的本土音乐。”吴炳志说。

  “鱼行醉龙节”传承人关伟铭

  “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鲜鱼行都会举行“舞醉龙”巡游和舞醒狮表演,还会免费派送“龙船头饭”,祈祷风调雨顺,长寿健康,这都是“鱼行醉龙节”的重头戏。

  澳门鲜鱼行总会副会长关伟铭是“舞醉龙”表演的第三代传人。他介绍说,“舞醉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因为农历四月时,广东一带比较潮湿,鱼市经过焚香、洒酒和清洗,可以起到消毒的效果。

  如今,“舞醉龙”早已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寄托,给人们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

  表演时,表演者身着白衫、黑裤,腰间和额头系上红带,手持龙身或龙尾,口喷酒花,步态似醉非醉,轻盈却不失稳健。表演者既要有武术的功底,还要有夸张的表现力。

  如今,除了经营自家在红街市的鱼档外,关伟铭更多时间则是投入到保护、传承和推广“鱼行醉龙节”工作之中。

  关伟铭说,“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用心。祖辈留给后人的遗产是宝贵的无形财富,希望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关伟铭的影响下,21岁的关志永从4岁起开始学习舞龙。而他的20多个同学也在关志永的影响下加入进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