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历史上的巴南诗文!海南民风民俗资料

第三、巴县拥有许多得天独厚、魅力四射的景区。巴渝十二景中,巴县地域内就占了十景:金碧流香、龙门浩月、洪崖滴翠、字水宵灯、黄葛晚渡、海棠烟雨、缙岭云霞、云篆风清、佛图夜雨、歌乐灵音。这些秀丽的景色,很能让诗人们勾连赏玩,很能引发诗人诗兴大发,写出或大气磅礴、或清丽隽永的诗篇。其中赞誉巴渝十二景的诗,目前能查阅到的至少有三位诗人。这方面的情况,笔者另文专述。

阅读邹智、冯时行、王应熊、江朝四人的传或墓志铭,我们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经济、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古人的行为做事准则,为我们当今从事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参照系,应当说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法。

李为栋的另一篇游记《飞雪崖赋》,分“序”和“正文”。“序”交代了写赋之目的。飞雪崖,在渝城西北七十里之土主乡。《巴县志》叙梁滩河“穿高滩桥出约里许,至飞雪崖。王尔鉴《巴县志》载,崖在梁滩坝高滩桥下,石涧断截河水,陡泻数十丈,望若飞雪。相传太白、东坡皆题诗崖问,风雨残蚀,泯然。”作者说他“授读在此,披襟常游,深惧古迹之久湮”,故为之作赋,使后人知其胜况。“正文”先写飞雪崖之得名:因一水纡回,耸山体而葳蕤,穿越石宇,于是千寻瀑布,一泓鼎沸。珠雾迷漫,壮若雪花,故刻画其形而名之曰“飞雪”。次写崖下水潭,“皎然,汪乎渝泱,其体淳泓,其色莽苍。”作者“绕谷而行,只觉寒气逼人,湿袍袖而淋漓,泉流雨喷;顾人影而,密室云吞。”再写飞雪崖可与赵郡苏溪、益州郑谷相比,之所以现在知之者少,是因为以前的“残碑之莫读”。最后写“古洞长林,幸则为诗酒琴书之窟,不幸则为荆棘蓬荜之阴”,像飞雪崖这样的景观,只要“拟乎涧巢”题咏刻石,远方诸天姥就会将见来寻幽之屐,可遍四方;入纪胜之编,永垂千古。表达了飞雪崖“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和望它尽快知名四方的愿望。

霜青沙塞欺我衣,蛮方岁暮还思归。苍山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可怜生事尚羁旅,何日宦情真息机。鸥鹭同萧散,魏阙勋华绝。

到了清代,一位很有才华的河南进士王尔鉴到巴县任知县后,他遍访巴县名山大川,将明代渝城八景淘汰三个,增加七个,形成了巴渝十二景,即:金碧流香、洪崖滴翠、龙门浩月、桶井峡猿、字水宵灯、黄葛晚渡、海棠烟雨、缙岭云霞、云篆风清、华蓥雪霁、佛图夜雨、歌乐灵音。

金碧流香,位于望龙门与朝天门之间,过去有座金竹寺,现在不存在了。金竹寺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传说,三首诗都是围绕着这个动人的传说来写的。

传记开篇,寥寥数语,写出了邹智幼年聪明绝顶,家贫苦读的情景和取得乡试第一的名声。接着,传记叙述了邹智获得第一名后的一则趣闻,足见邹智少有大志。

《西山慈云寺记》写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作者应西山慈云寺山僧之邀请,去西山慈云寺之。慈云寺,在原直里六甲多子山(要今江津区),山在城西100里,高5里,长10里。王尔鉴《巴县志》说多子山:“脉衔江津华盖山。又云:松林、鹅岭二山皆其递结。盖多子之名,言其善发也。或日:侧视山形如多字,故以为名山麓南行数里日慈云寺,明季僧智卓重建,规渡甚伟。”李为栋的《西山慈云寺记》,先写入山之幽景:“至山足,群峦叠嶂,疑无寺。然及度岭穿谷,则有苍松夹道,青蔼虬盘,溪涧自巅下,激声响铮铉,与松簧协应。”次写第二天在山上的感受:“翌日蹑屐登前峰,见烟霞云树,绿野青畴留山中二日,凡幽邃奇险之处,无不遍历。夜则月挂林梢,寒辉映碧,伏枕而听,松声鹤唳,幽咽凄清。恍梦入罗浮,与子晋僵俭吹箫和曲,晨钟一击,仍归。”写出西山可与缙云山比美的幽旷。再写临别时山僧请题赠,说:“荒山自前明阁部王公(春石)去后,鲜有题赠者。山之形胜,此后将无征信,请为之记之。余诺之后,归家数日,山中情景仍历历在目,故写下此文。”最后,表达他珍爱自然与生态的美好意愿:“惟老树干章,为名山垂荫,勿剪勿伐,是所望于后来者。”勿乱伐山林的,于今亦有重要意义。

邹智因为劝罢免万安、刘吉、尹直,南获罪,被“下锦衣狱”,尽管邹智“仅余残喘”,但“神色自若,无所曲挠”,反而坦然说自己“与今汤鼐等来往相会,或论经筵不宜以大寒大暑辍讲,或论午朝不宜以一事两事塞责;或论纪纲废弛,或论风俗浮沉,或论生民憔悴,无赈济之策;或论边境,无储蓄之具”结果,邹智被贬谪到广东石城,任吏目。但邹智“毅然就道,衣结履穿,几不能存。亲识馈遗,坚却不受。在官尽心政务,废坠毕举,而持己清白,纤尘不染。辛亥十月卒于广东。得寿仅二十有六。卒之日,囊无百缗。方伯刘公大夏,君同年进士顺徳令呉公廷举资之还其家”

另一段说:“十七年三月,京师陷。五月,福王立于南京。八月,张献忠陷四川。乃改应熊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专办川寇。时川中诸郡,惟遵义未下,应熊入守之,缟素誓师,开幕府,传檄讨贼。明年奏上方略,请敕川陕、湖贵两总督,郧阳、湖广、贵州、云南四巡抚出师合讨,并劾四川巡抚马体乾纵兵淫掠,革职提问。命未达而南都亡,体乾居职如故。已而献忠死,诸将杨展等各据州县自雄,应熊不能制。其部将曾英最有功,复重庆,屡破贼兵。王祥亦出师綦江相犄角。祥才武不及英,而应熊委任过之。又明年十月,献忠余党孙可望、李定国等南走重庆,英战殁。可望袭破遵义,应熊遁入永宁山中,旋卒于毕节卫。”

一.山水诗的起源要读懂历史上吟咏巴南的山水诗,对我国山水诗的起源,应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我国的山水诗,是文化遗产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凡是能背几首古诗的人,都能吟出几句来,甚至连儿童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山穷水尽疑无,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始的。那么,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有史学家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东晋时期,出了一本以集成山水诗为主的《兰亭集》。《兰亭集》收集的是东晋时期几个诗人的作品。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共41人,以“修禊”为由,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游宴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激湍之间,当场写作了不少模山范水、畅叙幽情的诗篇,后编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这就是王羲之流传久远的《兰亭集序》。《序》为之张扬,影响深远。当然,《兰亭序》能流传久远,除其文字优美外,书羲之的书法,是其主要因素。东晋时代,出了一位写山水诗的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以说是山水诗的鼻祖,另外,晋代还有谢灵运,也是开山水诗先河的大家。

五福宫,位于重庆城西山顶,通远门侧,是城内登高胜地。《蜀中名胜记》曰:“五福宫乃城中最高处,俯窥圜窥,坐带江流。”有“云崖深处”、“福地清都”之称。天启元年(公元1621),因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慰使奢崇明叛乱,寺毁。崇祯二年(公元1629)。王应熊写的《五福铭》,就是记载这之事的。“铭”的“序言”交代五福宫因辛酉奢崇明之乱而被毁,十年不复。对予这“名胜秀甲”之景区,“委之于草莽可乎哉?”所以他接手修复,于己巳(公元1629)冬中二十一日动工,于第二年庚午春季二十八日落成,所以他“镂铭于石,诗以道志”。“铭”之正文先写五福宫“寥天星坛”高耸之气势,和“双流衣带,北斗阑干,群峰新沐,献翠如欢”的双江环绕、群峰碧翠之自然景观。次写他在“众谋鲜断,百弛讵张”情况下,问道于人,知道“伐柯不远”,便决定此宫。再写宫成之后,“清静无为,以丰。芝楹俨硕,茶寮静嘉。羽衣衲士,于焉是家”,成了僧道和游客之佳所。后写五福宫成了佛道同在之地,“非同非异,云树周遮,好种松鬣,莫植桃花”,表达了异物同处,常年青翠的美好愿望。此“铭”每句四言,叙描结合,融情于叙事之内,寓理在绘景之中,余音缈缈,令人思索。

贾元又是书法家,书学苏(轼)体,温雅有法,名盛一时。涪陵北岩观澜阁匾额和《涪陵文庙御碑亭记》是其遗墨,笔法苍古,韶秀俊逸。

周开封:

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寒林碧参差,秋障莽回互。白龙不定眠,中江起烟雾。素舫历长波,凌兢戒前。客行不能留,已过青莎渡。所期心遥遥,离居岁云暮。帝子隔沅湘,浮云落何处。揽古心飞扬,寒空屡延顾。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

刘道开生性好善疾恶,年70时曾作“座右铭”以自警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尝试。言行须当质,心术要可对天地。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得则反求诸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要不虞之誉,不避求全之毁。”句句皆其躬身实践之言,处处体现其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之高风亮节。

邹智去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还没有考试前,他去拜访大司马王公恕。作者写道:“君往见之,且曰治天下之道在进君子,退而已。方今在位,羣邪肆毒,智此行非但为会试,正欲上疏圣天子,使进君子,退,则天下其庶几乎。公笑而不答。”这段文字,足见邹智考进士,并非完全是获取,主要希望皇上振奋朝纲,选拔人才,重用贤人,不用。一个还没有考取进士的学子,就和大司马谈论朝廷“方今在位,羣邪肆毒”,真有些“胆大妄为”了!然而,正是由于邹智有这样的耿直狷介,才有他后来敢于犯颜直谏。

再说明代诗人写的巴南山水诗。查阅现存的典籍,明代诗人写巴南山水的诗歌很多。这些诗人,既有在巴南任职的,也有客居巴南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巴籍的诗人作品。

《题浮图关》:军驻岩关扼,凭栏百里望皆周。群山翠点高低列,两水清涵上。地险我何妨进退,孤城彼自受羁囚。一时纵耳还生喜,釜底游鱼可待体。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山带鸟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

二、三位诗人歌吟十二景查阅巴县历史典籍,笔者发现,在巴县历史上,系统地对巴渝十二景进行状摹,咏叹的诗人有三位:首先是王尔鉴,王尔鉴,大家比较熟悉,不赘述。另两位是周开封和姜会照。周开封,字骏声,号梅屋,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曾任福建龙岩州判。淡于名利,不做官回到巴县后,与龙为霖、何元鼎等结诗社于东川,他任主讲。更主要的是,他是王尔鉴修撰《巴县志》的主要助手,协助王尔鉴完成了不朽名著乾隆《巴县志》。因此,他和王尔鉴一唱一和,共同写了赞美巴渝十二景的诗。姜会照,一字昌鹿,号南园。清代江苏如皋县白蒲镇人。幼年聪慧,好学博古,16成秀才。乾隆六年(1741)考取进士,后任奉节知县,是与王尔鉴、周开封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这位县官,也醉心于巴渝的山川之美,在王尔鉴、周开封写出了十二景诗后,他也一一写了十二首诗。下面,我们将三位诗人“同题诗”放在一起,或作简单注释,或把索玩味,对比欣赏,体会它们的得失。

唐代晚唐诗人李商隐,也留下咏叹巴县山水的诗《巴江柳》:巴江可惜柳,柳色绿浸江。好像金銮殿,移阴入绮窗。李商隐的诗总是那么隽永纤巧,这首《巴江柳》也如是。

三.关于巴南的山水诗诗人及作品先说说唐代诗人写巴南山水的诗。

天顺丁丑,予官户部,得与先生数朝夕十有余年。每一过从,见先生经济学术,出人意表,益信其抱负非凡。

龙为霖的《募修藏经阁引》写的藏经阁的由来及壮观。藏经阁,即古佛崖,乾隆王尔鉴《巴县志》称:“藏经阁,在西湖池岸,一名古佛崖。明嘉靖元年建,康熙四十八年。有前明杨升庵诸公诗碑五,成都守冀应熊题选佛场额。”本文分三层:第一、写天下山川奇胜,景物清幽,大半皆在禅房僧院,始信梅宛陵之诗:“从来绝胜不离俗,未有幽深不属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人学士、鸿章椽笔,怕“岁久散亡”,常“多借古寺残碑,流传征信。”而士君子车尘马足之倦后,来禅院憩息,既可“静烦嚣,娱”,又可题诗撰文,给禅院增添了许多清词雅韵。第二、写藏经阁是巴郡形胜中之首屈一指者。表现在:“环古刹,带清池,径从石罅中入。”自然景观美:“自唐以来,殿阁崖巍,迥出尘表。又有禅藻亭、宝素亭诸胜,藏古遗迹如宋苏东坡、明杨升庵诸乡先生及宦游过此者石刻咸在焉。非所谓幽深胜绝者欤!”人文景观美:再加上郡守李公在阁旁选地创立书院,许多士子亦爱其“地僻景幽”,来这里“藏修息游”,文化氛围浓。第三、写募修藏经阁之缘起。僧某以殿宇诸胜渐渐颓破,独遗碑林立,怕数百年后故物将剥落湮灭,故“重为伊咎”,“亟谋募化,意在存古”。而作者则想到书院在阁旁,“如人共室而居,气象盛衰,相为。”所以愿为它“走笔而为引”,希望“十方檀越,不吝布施诸先达遗刻,永垂莫坠即四方骚人墨客,访胜来游,将发抒胸臆,流连咏歌,更复何极!”有钱出钱,有题咏墨宝赠题咏墨宝,使藏经阁焕然一新,形胜更加光彩。此文由远及近,把募修藏经阁之意义、作用阐述得非常亲切、平易、自然,使人不觉突兀,而能自愿投入捐赠之行列,达到了“募修”的目的。

清代有位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提倡诗“独以神韵为”,创造了“神韵”学。王士祯是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在康熙诗坛独擅胜名,为当时文坛。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王士祯典四川试(即负责四川的考试)。在此期间,曾游览嘉州、重庆等地,此间历程,就形诸入蜀诗篇。其中写巴县山水的有《渝州夜泊》、《涂山绝顶眺望》、《泊木洞驿》等。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他主张以“神韵天然”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以他的“神韵”说来衡量诗史。他写的反映巴南的山水诗,也体现了这一主张。我们先读《渝州夜泊》: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今天,在本文里,先介绍两位这样的巴渝名臣邹智和刘菹,以及他们留下的文章。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和军事的,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的对象,成了力量不竭的源泉。

朝奉郎推发遣雅州军事、沿边都巡检使蹇驹撰《古城冯侯庙碑》,云:“提点成都府刑狱事冯侯,隆兴元年死其官。侯有功业于当时。死凡四年,名山进士喻大中合邦人之思,筑宫于县之古城,以俎豆侯(祭祀死去的冯时行)。又三年,驹来守雅州,考侯事之终始,刻之石。先是,经界之祸,此邦实烈;方经界之令甫颁,民恐惧奔走,徇朝廷之法,不敢轻售其奸。法既行久且玩,奸民始生心,争为侥幸之,前日久令纷更之,而弊始错出。跬步之田而受倍蓰之税。连阡陌者以巧幸入轻租,贫者破产业瘠沟中枕藉,几蹈汤火之酷将且十年。而侯持节而来,问民疾苦,首得此,蹙然寝食不遑。毒于民者莫烈此。即闭阁书奏报天子,乞仍其故。(以上内容说,蹇驹到雅安任职后,发现一块石碑,记载了冯时行主政雅安时经办的一件颇有政绩的事。这事说,当时雅安老百姓的田土地界经常更改,百姓民不安生,少数人借机强占他人田土,并且还不上税,使得一些百姓失所。冯时行到了后,了解民间疾苦,认为田土的地界不清,是最大的,因此,上奏朝廷,希望维持原来的地界,以安民生。)

从形式上讲,巴南历史上的山水诗,也比较活泼多样。早期的山水作品,主要是骈文,习惯上我们叫它“赋”,由于“赋”多铺排,张厉,辞藻华丽,内容空洞,比较冗长,后被一些诗人们扬弃,流传不易,典籍收录不多。后来,主要形式为律诗,五言七言均有优美篇什,排律、近体诗也不管乏精品。绝句不多。

他的《泊木洞驿》,也写得气韵充溢:

我们说巴南的文化悠久,不是虚构,更不是主观臆断,它蕴含在十分丰富文化典籍中。我们从清代乾隆时期王尔鉴编修的《巴县志》中,就可以查阅到大量的诗文。《巴县志》收录的诗词歌赋、典章、铭、记等,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内容也十分庞杂,既有抒发情感的率性之作,也有表明自己雄才大略的奏章,既有记叙逸闻趣事的史实钩沉,也有描写景物的游记小品。在今天的短文里,先选择部分文人、官员写的记叙类散文,谈谈一孔之见。

下面,崔铣又选取了一则典型事例,来写邹智素有大志。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王应熊的《传记》,另一特点是,记录了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些。

声讨阉党的《劾逆阉刘谨疏》刘菹(公元1470-1524),字秋佩,号帷馨,今人。明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平进士,授户部给事中,为官清正,多次劾显贵外戚枉法,有直声,他上疏直谏,被杖于午门。后来,他又太监刘谨,写下了著名的《劾逆阉刘谨疏》一文。

小市人烟簇,茅茨绿水湾。四围多古木,一望满春山。估船争来去,禽声自往还。江风无限好,诗酒夕。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完善的体现。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则倍受冷落,于世态的炎凉深有体味,因此也更加认识到山水的可亲可敬。

洪崖滴翠,位于过去的炮台街现在的沧白下,嘉陵江。

在明代,四川出了一个有名的诗人,他就是被同辈文豪们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文学家杨慎。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他和徐渭、解缙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周逊《刻词品序》中称他为“当代词”,王世贞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杨用修。”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杨慎写有《歌铜贯驿》诗:

铭曰:覆彼穹窿,载兹磅薄(覆彼穹窿,载兹磅薄:穹窿,中间高而四周下垂的样子,指天;磅薄,宏大壮阔的样子,指大地。全句为覆盖以,承载以大地)。山高水长,龙旋虎跃。日月照临,护诃。无穷,斯文不磨。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禽鸣。水国舟市中,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万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清代官任奉节知县的著名诗人姜会照,也写了一首木洞山水的诗《舟次木洞》:

巴县历史上的文人留下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他们从政时议论朝政的奏章,时弊的策议,劝谕皇上的忠谏,揭露权倾一时、炙手可热等等。这些文人,莫不少有大志,讲求节操和明于礼义,要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番事业。他们不论是从文或习武,出将入相,即使是官卑职微,难尽人意,位不及九品,俸不足百石,但都有大丈夫的阳刚之气。在出仕期间,他们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甚至因得罪,致使生哀,终生潦倒而丢官罢职。但是,他们认为大丈夫行事,应该是“论,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不论一生。”他们恪守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执政者昏昧难明,或国家遭受危难的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不避,马革裹尸,效命沙场,做到文臣谏死,武人请战。他们在年事已高或困顿危难之时,也能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这些人中,有的人生前纵然坎坷,但总是为和百姓做过好事,有功于国家和民族,因而死后,留下好的声誉,有的还彪炳千秋,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和赞叹。

冯时行传冯时行,是巴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也是第一个大诗人。他一生爱国,为官,也是一位好官。晚年写了大量诗辞留世。他去世后,明代巴县籍官员王应熊,为他写了传。

但《从信录》却谓蹇义“以劝上微行,而生日得赐纱与马。”对此,刘道开愤然说:“余览至此,不觉掩卷忿叹,曰:有是哉!草野书生,敢以耳代目,轻易先辈也。”然后引用《忠定公年谱》之大量事实,证明蹇义之忠厚宽弘、谦恭谨慎,故得历朝重用,而非阿谀奉承。故说:“夫身为大臣而劝上微行,不知于已何利焉?且以劝上微行而后得赐,则不劝微行必不得赐明矣,然则《年谱》所载之赐,岂皆乌有子虚乎?”最后指出,《从信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蜀人在朝“显者寥寥”。所以,他大呼:“已吁!可胜冤哉!可胜冤哉!”此文观点鲜明,事实充分,有力,行文流畅,表明了他求实正直之风。《蹇忠定公辨诬》,文词优美,情感炽热,逻辑严密,史实翔实,是一篇很少见的论文,显得弥足珍贵。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这首《渝州候严六待御不至先下峡》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技巧讲,都不是他的诗的精品,但它毕竟是写巴县的山水,显得格外珍贵。

嘉熙间(公元10561068年),状元及第,宰通义之丹棱(宰,,这里指冯时行高中状元后,到四川丹棱县任县令),有惠政异绩,以奉礼郎,赴行在所(冯时行被提拔,到京城任礼郎)。时秦桧主和议,忤之者立见贬逐(此句说,凡是反对秦桧各议主张的,都立即被贬谪放逐)。公召对(冯时行被召去,请他谈是与金国和或是战),力主和议不可信,至引汉高帝分羹事为喻。帝曰:“朕不忍闻!”频蹙而起(北宋信任秦桧,主张和金国议和,所以听了冯时行主战的主张,有此生气,皱着眉头走了)。桧乃谪时行知万州,部使者至,承风旨附会抵罪,由是居里社十余年。权奸死,起守蓬黎(今蓬溪天彭),而以提点成都刑狱终焉。

周开封空洞西城地,洪崖何代名。常悬微霄下,直入内江清。

第,希望皇上重用能人。中,邹智点了几位有能力的大臣,没有受到重用,而被皇上遗弃在山野之间,语及十分。

邹立斋的传和墓志铭邹立斋,即笔者在前文中介绍过的邹智。他明朝弘治年间的进士,是巴渝有名的才子,也是有名的,他受到及庸官万安、刘吉、尹直三大学士的,被贬谪到广东,死于任所,年仅二十六岁(公元一四六六年至一四九一年)。邹智去世后,安阳人崔铣,括苍人金祺,先后为邹智立传和写了墓志铭。这在清乾隆《巴县志》均有记载。一位只活了二十六岁,为官时间仅仅几年的邹智,他有什么显赫经历,他有什么政绩政德,值得书写的呢?读了他的传,我们就明白了。安阳人崔铣为邹智写的传,是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四)龙为霖的《募修藏经阁引》

歌吟巴县的山水诗,按内容划分,可分为:

江朝墓志铭江朝,是巴县籍的明代,他去世后,蒋云汉为他写了墓志铭。其文如下,笔者适当注解,为爱好历史史料的读者提供阅读方便。注解在括号中另字体标明。

从诗句“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看,当时王维投宿的地方,就在枇杷山或浮图关一带,因只有在这些主城最高处,才可能观赏到“万井出”和“二流明”。王维登高望远,极目所致,浣女、鸣禽、水流、桥梁、绿树,一一展现出来,很形象地描绘出巴县县城的景致,特别是“万井出”,描绘出早在唐代,巴县县城就十分繁华,从这外角度讲,说明历史上的巴县商业很发达,市民很富庶。

这段史实,记叙了王应熊与周延儒、温体仁等官员互相、互相提携、在朝廷结成死党,与另一派章正宸、范淑泰、吴履中、的情形。在这次相互倾轧中,只因信任王应熊,“帝皆不问”,王应熊才保住了帽。

邹智并不怕死,他去广东前,愤然给明孝写了篇《弘治戊申应诏封事》,在《弘治戊申应诏封事》中,直气充盈,多谠论。公元1488年,明孝刚即位,宣布革新,弊政多所更改。邹智大喜,以为其志可遂,乃上此疏。疏中纵论为人主之道,讲正心之学,兴利除弊之必要,关键在于正衙门,退,进君子。如:然兴天下之利,当求利之所以兴,欲革天下之弊,当求弊之所以革。欲正天下之衙门,当自大衙门始。夫内阁者,天下之大衙门也。以内阁之利言莫利于君子,以内阁之弊言莫弊于。不退,欲弊之革,不可得已;君子不进,欲利之兴,不可得已。窍照少师万安,持禄怙宠,殊无厌足,少保刘吉,附下罔上,漫无可否,太子少保尹直,挟诈怀奸,全无,世之所谓也(万安、刘吉、尹直,都是明孝时的宠臣奸相)。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能辅,朝政必不能修,纪纲必坏,风俗必偷。天下之贤必有所观望而不敢来,天下之邪必有所盘结而不肯去。上弊社会,下弊,此弊所当革者也。臣愿陛下风之再辞以全其体,给之余禄以饱其欲,放之田里以休其劳,则天下之弊无不革矣。再照南京兵部尚书致仕王恕,托志忠勤,可任大事;兵部尚书致仕王,秉节刚劲,可寝大奸;北直巡抚右副都御史彭韶,学识醇正,可决大疑,世之所谓君子也。陛下用之,则君德必为之,朝政必为之清肃,纪纲必振,风俗必淳;天下之贤必拔茅而来,天下之邪必望风而去。上利,下利,此利所当兴者也。臣愿陛下予以安车以优其礼,赐之手诏以重其行,置之左右以展其蕴,则天下之利无不兴矣。然君子之所以不进,之所以不退,岂无它哉,大抵宦官之权重也。

诗人们不仅按他们的美学标准,即“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选定了巴渝十二景,而且还写了诗,对十二景进行诠释、赞美。笔者在此文中,选录部分诗人描绘十二景的诗,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品味,以引起我们对十二景的憧憬与热爱。

“四曰复祖宪以正天纲。臣闻范祖禹有言,自古国家之败,未有不由轻变祖之旧也。创业之君,其得之也难,故其防患也深,其虑之也逺,故其立法也密。后世虽有聪明才智之君,独出群臣之表,然终不若祖更事之多也。我太祖髙鉴前古之迹,识之原,凡寺人,惟给事扫除之役,不与一发之政。神谋雄断,诚圣子神孙不易之法也。顷年以来,旧章日坏,邪径日开,人主尽出此曹之手。内倚为之相,外倚为之将,十三布政司倚之为镇抚,伶人贱工倚之以作奇技淫巧,佛子倚之以出入宫禁,镇国永昌等倚之以结怨于军民。其它耳目之所不加,思虑之所不及,尤有不可胜言者。欧阳修曰:宦者之祸甚于女宠,可不念哉,可不畏哉。臣愿陛下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然后深思极虑,定社长久之计,则天纲于是乎正矣。”

三人同题写十二景诗,选材一样,歌咏对象一样。体裁上,周开封是和王尔鉴的诗,所以,他们的诗都是五言律诗,而姜会照则是七言绝句。以下各组诗,体裁上相同。姜会照诗中的甘棠,指金碧流香景点旁边左边的县学导经阁和右边的重庆府署衙门。王尔鉴的诗,重在写金碧寺的的险要,周开封则重在写景致清妙和花草树木,姜会照则主要抒写感慨。

笔者在此,录传记片断,在紧要处,稍作注解,以期读者理解要义。注解在括号内标明。

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

“三曰收人望以协天心。臣闻猛虎在山,藜藿不采,汲黯在朝,淮南寝谋。正人君子之有益于人国也,大矣!夫以陛下之聪明,岂不知天下之事,必得正人君子而后可任也哉。其所以不乐于正人君子,而反屈折之者,非有他也,特以其所言所行,利于公室而不利于私家。故巧为谗间,以之耳!姑以臣所知者言之,如兵部尚书王恕,元勲硕徳,撑拄天地,顾削其爵而投之于桑梓之墟。监察御史强珍,忠肝义胆,贯铸金石,顾禠其权而置之于田野之间。他如章懋之直亮,林俊之刚方,张吉之纯雅,或落之于空山,或踈之于部,或窜之于蛮烟瘴雨之乡,使其向日之诚,技痒于中,而不得以一遂。此岂天所以生贤之本心哉!臣愿陛下饰王恕之蒲轮,驾强珍之骢马,将林俊等分居要近之地,使各尽其平生,以图来效,则天心于是乎协矣。”

一、记叙重大历史事件

刘菹不畏,刚直不阿,忠直敢言,具有的人品与忠正的风格,其文亦如其人,行文平易自然,恳切忠直,透辟,情深义浓。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

刘菹的《劾逆阉刘谨疏》,表达自己忠耿,奏明武朱厚照,“痛陈忠悃,乞斥奸佞,以全君德,以保圣躬。”作者以愤激,历数宦官刘谨等的:“各挟技能,争献谀论,君心,靡所不为,导引圣驾,专事宴游”,以致“国事因之日非”,“弊政因而日滋”;“各处灾伤,民穷盗起,兵威财力竭于内,北虏南于外”;“军马钱粮,国之命脉也。今命脉微矣,譬如人身外貌,丰肥而脉理沉涩,不即就医,死期立至,岂可沉湎,坐视其毙乎?”这一切,“败祖之家法,伤清明之治化,略陛下之初政,成天下之,皆刘谨也。”

风满林亭月应台,心清自有妙香来。何人讳却真垭壑,漫说王褒望祀台。

这首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既写了木洞的景色,点出了寒林、秋山和木洞的白龙、中江二,还写了木洞的传说“幽洞冒琼树”,同样,这首诗也反映出作者远离京城中心,客居巴蜀的凄清之意。

刘谨篡权,虽然没能全部去掉,但三人只剩下一人,也比三人一齐和他作对好得多了。留下李东阳后,朝廷再也无人敢和刘谨作对了,刘谨以武名义写了道诏书,诏书说京师给事中吕翀、刘菹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因奏疏请求留下刘健、谢迁,这是抗旨罪,被责令在大殿台阶上受杖责,戴铣被当场;守备南京武靖伯赵承庆、府尹陆珩,吏部尚书林瀚,因传奏疏给武,得罪刘瑾,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减去薪俸一半。

蒲国宝,生卒年不详,重庆璧山蒲元(当时属巴县管辖,故巴县的几种版本的《志》,均将蒲国宝列为巴县宋代的第二个状元冯时行为第一个状元)人,南宋开禧(公元1205-1207)年间中进士第一,是宋代重庆的又一名状元。故《四川通志》说:“国宝与同邑人冯时行先后鼎名。”明、清之时,璧山县城建有冯蒲二状元坊,凉亭关石崖上刻着:“尝怀抗书冯时行,太息通经蒲国宝”的对联,意思是说冯时行曾经给,主张抗金,支持岳飞抗战,而蒲国宝则是一位“饱饫六艺,淹贯经史”的“长太息以掩涕”的忧国忧民的学者。他生活在南宋动荡之时,长期匿居璧山,潜心治学与书法。今多功城翠云寺内尚存其手书“天池寺”匾额,但其著作多散失,仅存《金堂南山泉铭》一文。

二、考据历史,纠正

南山泉,在璧山南部金堂所在地,乃一清冽甘美之泉。宋仁天圣四年(公元1026),兰陵人钱治曾作《南山泉记》,历经171年,南山泉声名仍未彰。唐人陆羽作《茶经》一书时,将泡茶之水分为30个等级,后来张日新作《煎茶记》将水分为37笔,毛文锡作《茶谱》又分为38等,而南山泉的水质不低于兰溪所列的30等中的第二等,但上述三人未曾到过南山泉,故此泉不在三书之内,以致默默无闻。为此,蒲国宝于宋宁庆元三年(公元1197)作《金堂南山泉铭》,他在《序》中说绍熙辛亥年(公元1191)有一北方人黄才叔在南山之南,“手披荆棘,锄其菪秽”,建屋10余间,极具幽居之胜,并引泉水于园庭之内,其声涓涓。他同二三宾朋前往黄宅,立刻感到空气清新,烦暑顿消。取泉水沏茶,饮之,浓香甘美。他由此感:一切事物的兴废通塞,“亦自有时,何独泉耶”,即任何事物均需机遇,遇到有识之士(伯乐),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出来。所以,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金堂南山泉铭》。在文中,他除了赞美南山泉“清新香洁,酌之如醴”而外,并抒发感慨:“一泉小物,隐而弗示,不有鉴,孰发其秘”,就是说无人宣传南山泉,其好的美质就不为人所知,故“勒铭山阿,以告吾类”,蒲国宝把这篇文章刻在山崖上,以告天下人。可以说,《金堂南山泉铭》是南宋时期的一份旅游广告,也可以说是一篇托泉寓人、渴求伯乐的文。如今读来,还给人以不少启迪。

这第一条,邹智向皇上力陈用好臣子的重要性,以及要用什么样的臣子,不用什么样的奸诈。他举了历史上唐宋时期的几个皇上重用大臣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吕夷简、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等,都是历史名臣。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总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巴南历史上的文人,也很难这一读书致仕,学成入世的巢窠。因此,他们留下的诗文,很多是反映他们渴求经世用的愿望,记录了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留下了诸多宫廷秘闻。

三、记叙山川形胜

先生平生所与莫逆者:同邑牟都宪公爵,资阳熊方伯元吉,荣昌李太守士杰。所从受业者:司寇翟廷辅,侍御刘应乾,少叅李士清,进士陶铭,知州袁夔,皆知名士。所著有:《紫轩集》、《重庆郡志》、《蜀中人物记》。

巴南山水之美,是巴南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如果追溯到历史上的巴县,地域广阔,出产丰富,套句俗话,真是“钟灵育秀”,“人杰地灵”。巴县山峦秀岭的起伏延绵,峻峰险崖的壮美雄拔,江河洪波的浩荡宏阔,溪流微澜的清澈剔透,悬泉热汤的惬意温馨,如画田畴的多彩亮丽,广袤平川的丰饶富庶,古老民居的独特风格,道观的精深,无不让人钟情流连,无不让人一咏三叹。因之,在巴南历史上,许多墨客骚人,沉醉于巴县山水之美之余,调动文思,构筑华丽篇章,写出锦绣文字。在此,笔者摘录和赏析巴南历史上文人写的讴歌山水的诗章,抒发的乐山乐水的篇什,以飨读者,期冀增进巴南的自豪感,期冀激发市民热爱乡梓的热情。

表达这种渴求、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的巴南历史文人,刘道开算其中之一。刘道开(公元1601~1681),一名远鹏,字非眼,别号了庵。巴县(今渝中区)人。自幼好学,尤潜心于兵农水利。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33)举人。张献忠入川,他携家至涪陵,后又转徙梁平、垫江间,不愿意为张献忠效命。清初,他由达州迁入阆中,巡抚李国英重其名,欲为其请官,他不忘自己是明朝的臣民,坚辞以死誓,最后老死儿子的宅中。

曾任兵部右侍郎的重庆隆昌人刘时俊,能诗善文,一生著述甚多,先后著有《三邑人文》、《居官水镜》、《悬镜》、《存奇》、《大易统要》、《治安文献》等。今录其驻军浮图关时的诗一首,可见一斑。

如果把王士桢的诗与姜会照的诗相比较,就可看出异同了。同是写木洞,王诗无论画片的壮阔,意境的深邃,都胜姜诗一筹。

王应熊做官,很会讨的欢心,善于投机取巧。他的《传记》记载:“崇祯三年,召拜礼部右侍郎。明年冬,帝遣宦官出守边镇,应熊上言:陛下焦劳求治,何一不倚信群臣,乃群臣不肯,致陛下万不获已,权遣近侍监理。书之青史,谓有不世出之主,而群工不克仰承,直当愧死。且自神以来,士习不知职掌何事,有举《会典》律例告之者,反讶为申、韩刑名。近日诸臣之病,非临事不担当之故,乃平时未讲求之过也;亦非因循于夙习之故,实愆忘于旧章之过也。语皆迎帝意,遂蒙眷注。尝酗酒,诟尚书黄汝良,为给事中冯元飙所劾,汝良为之隐,乃解。五年,进左侍郎,元飙发其贪污状,帝不省。”

诗中的“斜月”、“乱艇”、“晓角”、“猿啸”等景物,与“落”、“合”、“催”、“迢迢”等词配合,十分传神,真是画中诗,诗中有画,气韵盎然。

“君讳智,字汝愚,别号立斋,一号秋囦子。蜀合州人也。幼有异质,日诵数百言。既长受书于舅氏冯进士衡。居龙泉庵,贫无继晷之给,乃集树叶,燃以读书,通宵不寐。如是者三年,成化丙午,领四川乡试第一。”

山川形胜,一直是墨客文人抒写的对象,中国浩繁典籍中,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记叙游历山川形胜的文章、诗歌,占据了半壁江山。巴县历史上的文人概莫能外,也写了大量描绘巴县名胜古迹、秀山丽水的诗文。在这里,先介绍几篇写巴县古迹和风景的文章。

(一)蒲国宝与《南山泉铭》

白居易是唐代又一伟大诗人。他在元和年间,为者所恶,贬江州司马,后移作忠州刺使,忠州即现在的重庆忠县,由于与巴县相距很近,他曾游览过巴县县城,写了《涂山寺独游》:野径行无伴,僧房行有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重庆在宋为恭州。公恭州之南乐碛人(北宋时,恭州的乐碛,属于巴县管辖)。少读书巴县之缙云山寺,故号缙云。

巴县的历史久远,据2012年7月《重庆商报》报道,重庆考古专家们在原巴县,现九龙坡区滩子口发掘古人类遗址时,发掘到了古人类在巴县活动的遗迹,获得了一批古人类使用的打磨石器,经科学测定,证明这些石器,是一百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工具,这就将巴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到了史前百万年前了。这在中国大城市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巴县是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这将会改写巴县的历史。但历史上记载巴县的典籍不多,有的记载多舛误。

大诗人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豪迈的情怀,奔放的诗句,赞美我们壮丽的河山。对我们巴南的山水也不例外。他写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除了写出江水的湍急和行船的快速外,更可贵的是,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那些守望在家里,夫君平安归来的巴女的同情。

(二)李为栋的《西山慈云寺记》、《飞雪崖赋》

第一、描写浩荡长江的诗歌。历史上,长江流泾巴县近九十多公里,这段长江,既有险峰耸峙江边的号称“巴县三峡”的猫儿峡、铜锣峡及明月峡(也称区的“小三峡”),有许多比较繁华的驿站如铜贯驿、鱼洞驿、海棠驿、木洞驿等。这段长江两岸,不仅历史悠久,风光神奇旖旎,而且物产丰富,市廛繁华,民风淳厚,因之,成为诗人们吟唱的主要对象。描绘巴县长江段的诗歌,占巴县山水诗的主要部分,也是留传下来最多的篇什。建国后巴县选注的向楚著的《巴县志》,选录的诗歌中,此类最多。

沈国元在《从信录》中,对出生于巴县的明代五朝重臣蹇义,多有。作为都是巴县的名人,又都有报效国家意愿的志士,刘道开两百多年后,在明代即将时,读到《从信录》中对蹇义的,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出于对蹇义的,出于对巴县籍官员的爱护,他写了《蹇忠定公辨诬》一文。

刘菹被杖责后,并没有,反而奋笔直书,针对宦官刘谨等结党营私,斥逐大臣,等误国行为,多次上疏,“极言时政缺失”,忤旨,再遭廷仗之刑,夺俸三月。后被刘谨诬为与刘健、谢迁、吕种等五十三人为奸党,被流放居庸关。刘菹,写下《劾逆阉刘谨疏》。

邹智真是出口成章,涉趣成诗,才思敏捷,跃然纸上!这正应了古人写文章,善于选取人物的音容笑貌,细节刻画,让人物栩栩如生。这种写传的传统,深得司马迁的笔法。

公明果敢断,足当大事。居里社公明果敢断,足当大事。居里社时,授徒讲道,安贫淡如也。文尤高,古人不敢呼其名。第目为缙云先生云(第,这里指冯时行的住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冯时行诗文写得好,人们尊重,不直接叫的名号,因住在北碚缙云山,所以人们称他为缙云先生)。

王廷相还有一首排律《木洞驿》:

“二曰选谏官以开天听。臣闻天下之事,惟宰相得以行之,惟谏官得以言之。谏官虽卑,与宰相等,茍非其人,曷足以称厥职哉。宋神将定官制,谓蒲孟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古人慎重谏官有如此者。今之谏官以魁梧为美,以应对捷给为贤,以簿书刑狱为职业,上不畏,下不悲人穷,群居终日。间有以忠义激之者,则曰吾舌非不能言,吾心非不欲言,吾官非不可言,但言出而祸谪随之。其谁吾听!呜呼!既不尽言以称其职,而复引咎以归于君,有者何忍为此,而陛下亦安用之。臣愿陛下罢黜浮沉之軰,广求风节之臣,令对仗弹诃,或令入阁参议,或请对,或轮对,或非时召对,接之以温颜,欵之以厚语,使得展尽底藴。无少,言有可采,则次第施行。如不可采,亦曲加优容而不之罪,则天听于是乎开矣。”

时改元,予备叅广藩(予,作者蒋去汉。备叅:叅,古“参”字,加入;备参,后备干部。广藩:藩,即藩司,广藩,即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闻先生高节有如此者。及归林下(林下: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也称林泉),以诗酒自娱,或击鲜侑宾(击鲜侑宾: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侑yu宾,古代宴会,主人为示殷勤,用财物赠客,以助食兴,谓之侑宾),对弈遣兴,泊如也。值荒凶,散廪粟济族及乡人。远客之无告者,遇后进莫不以礼。予以丁巳自闽藩致政,又得闻先生纯德有如此者。越七岁以疾终,遗属授子葬依典礼。其清明至死不昧又如此。时十有六年也,距生洪熙元年十月十四日,享年七十有九。以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于先茔之侧。

“一曰任宰相以亮天工。臣闻体元者,人君之职。调元者,宰相之事。宰相之不可不任。不待智者而后能知也。陛下之于宰相,有阙必备,有事必咨,有殊恩异数必加,亦云任矣。然或一政,进退一人,处分一军国重事,往往出自内批,名为陛下之独断,其实一二者。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夫任则不疑,疑则不任,陛下任之而又疑之者,岂不欲推诚以待物哉!臣窃意其进身之初,多出于私门,不由于正,既有以致陛下之厌,薄矣。至于议事之时,又容容唯唯若不敢然,甘于模棱,恬于伴食,反不如一二者。明决,足以了事。此陛下所以一任之。一疑之也,臣窃以为过矣。宋之英主无出仁,夏竦怀奸挟诈,孤负任使,则罢黜之。吕夷简,力图后效,则包容之。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气,有重望,则不次擢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臣愿陛下尽体元之职,重调元之任,孰为夏竦吾黜之,孰为吕夷简吾容之,孰为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吾擢之。凡宫中府中之事,无一不属其统领,退朝之后,召致便殿,或赐坐,或赐茶,或给笔札,使条陈平天下之道。不使一二者,得以参错其间,则天工于是乎亮矣。”

邹智最重要的文章是《弘治庚申拾遗》。这是一篇向皇上进谏的奏章。主要是劝谕皇上如何重用贤臣,治理好国家。这篇文章,比较浅显,现将他的重点原文录于下,稍作点评,以利理解:

第四、描写的诗歌。一般讲,文人们都喜欢佛教,总希望在佛与道中找到消除、化解忧愁的灵丹妙药,以慰籍“达则济天下”的失意,或抒发“穷则独善其身”的志趣。历史上巴县地域内,、道观很多,缙云寺、华岩寺、罗汉寺、觉林寺、天心寺、五福宫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真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因此,探访,歌咏教场所的清幽,教真谛,成了诗人宣泄愁肠,一洗心中块垒的方式。

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山围巴子国,苔没夏王宫。峒俗乌蛮近,畲耕白帝同。渝州天堑地,感慨大江东。

历史上的巴南诗文

据说,白居易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据说他还很喜欢陪侍着吟诗把酒)。但白居易游涂山寺,却是“独游”,故“行无伴”。但从“老马识途”看,他是多次游涂山寺了。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文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彝坚志》载:公守万州日,州有舞阳侯庙,公以樊哙从高祖入蜀,而万州落南,非哙所至,是必夷鬼假托以取血食,即日撤其祠。未几,出睹事,见伟丈夫被甲持戟坐于公庭。冯叱之。掀髯而怒曰:“吾乃汉舞阳侯庙食千岁君,见毁撤,吾无所归。”冯历诋其生平所为,不少慑,神奄奄而灭。

安阳人崔铣在邹智传中写道:

王应熊的《传记》说:“应熊博学多才,熟谙典故,而性谿刻强很,人多畏之。周延儒、温体仁援以自助,咸与亲善。及延儒罢,体仁援益力。六年冬,廷推阁臣,应熊望轻不与,特旨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何吾驺并入参机务。命下,朝野胥骇。给事中章正宸劾之曰:应熊强愎自张,纵横为习,小才足覆短,小辨足济贪,今大用,必且芟除,报复恩仇,混淆毁誉。况狼籍封靡,沦于市行。愿收还成命,别选。且讹言谓左右先容,由他途以进,使天下薰心捷足驰骋而起,为圣德累不小。帝大怒,下正宸诏狱,削籍归。有劝应熊为文彦博者,应熊咈然,佯具疏引退,语多愤激。屡为给事中范淑泰、御史吴履中所攻,帝皆不问。”

第二、描写山岳的诗歌。老巴县境内,山峰很多,比较有名的歌乐山、缙云山、涂山、建文峰、云篆山、圣灯山等,海拔均在八百米以上。这些山峰,或山峦竞秀,或孤峰插天,或险峻挺拔,或纤细柔媚,它们环峙在古老的巴县四周,拱卫着重庆古城,是历史上的诗人们游历、登山、休闲的好去处。留下的诗歌也很多。

崔铣在《邹智传》结尾时,感叹道:“呜呼!古义不明,古人不复,世之素号。为士大夫,通经术者,立乎人之本。朝则唯唯黙黙,偷以全躯,孰有如君之忠直乎?于货利也,见之则掉尾,谈之则垂涎,孰有如君之刚义乎?弱冠之年,无导于前,卓然自树,其孟子所言豪杰之士乎?假之以年,所就殆未可量。然执此以往,则固青天白日,断断乎不可磨没。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故为之立传,以诏天下后世云。”崔铣在此,从邹智忠直的人品、对待的刚义态度、以及年少就卓然自树等方面,了邹智,十分精当,十分准确。

涂山斜月落,巴国曙鸡鸣。乱艇烟初合,三江潮夜生。霜寒催晓角,石气肃高城。不寐闻猿啸,迢迢入峡声。

李为栋的文章,语调平和,清幽淡雅。常以卒章显志之法,使义理在记事写景中自然溢出,无矫揉造作之态。文章无之风,有超然之气,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以经术称于世,对天文、音律、舆图、农业亦有成就,又擅长诗、词、文。曾任四川按察使提学佥事,他有余暇纵情于巴县的山水。他游览了位于歌乐山东面的龙隐山白崖寺后,写了一首《白崖寺》:

王应熊,字非熊,春石,重庆府乐碛(历史上洛碛属巴县管辖)青溪里人。有异质,读书过目不忘。年十六就有“小先生”曾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他为人刚直,人多。后因事被,他请归。崇祯帝特赐舆马费并派官护送他回巴县。

蹇忠定公(公元1363-1435),即蹇义。蹇义是明初五朝元老,重庆府巴县人,原名珞,字宜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因谒见明太祖朱元璋时,奏对语言诚实,得朱元璋嘉,特赐名为“义”。后历任惠帝、成祖、仁、宣四朝大臣,内参馆阁,外务军机。他为人质实和厚简静,处事有量,未尝一语伤物,至议典法,不苟包容,必归于正历。他事五朝凡五十年,贵而能谦,富而能约,在面前所言之事,未尝退而语人。故在吏部33年,慎择郡守,考察明恕,不苛不纵;宣德四年(公元1429)解部物,专赞密勿,协助治理天下。由于他“厚重谨默,不矜不伐”,很得朝廷欣赏,常给赏赐。宣德七年(公元1432),宣还赐其免死牌,本人免二死,子孙免一死;又在重庆赐他大府第一座,按王爵规格建造,由宣御书中堂匾额“一个臣”和门联“祈天永命天,与国咸休国老家”。病逝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忠定”。可见他受“王礼”之重。

姜会照:

此诗写出了他居高临下,据险困敌,充满必胜的豪壮心情。

龙为霖(公元1689-1756),字雨苍,号鹤轩,重庆府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幼聪慧,9岁能文,11岁入县学,16岁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因病归。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殿试,授中书。历官云南太和知县、石屏知州、广东肇庆同知、潮州知府。在任所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政绩卓著。

《传记》说:“八年正月,流贼陷凤阳,毁皇陵。巡抚杨一鹏,应熊座主;巡按杨一鹏,体仁姻也。二人恐帝,留一鹏、振缨疏未上,俟恢复报同奏之,遂拟旨令抚按戴罪。主事郑尔说、交章诋应熊、体仁朋比误国,帝怒谪二人,而给事中何楷、许誉卿、范淑泰,御史张缵曾、吴履中、张肯堂言之不已。”

邹智的文章还有一些托物言志的抒情短章,如《赏雪诗序》以“雪兆丰年”引起,说:“无雪则无年,无年则天下忧。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有雪则有年,有年则天下乐。天下皆乐,吾独得不乐?”表达了他与大众同忧乐的志趣。《笔铭》赞笔之正直;《墨铭》誉墨之刚灿;《砚铭》颂砚之默默无闻、流而不息的。这些抒情小品应该说是邹智人格之写照。邹智的文章善用排比,多之音;清劲平实,无空洞之言。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然于君国之间,缠绵笃挚,至死不忘”,“故其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假修饰之功;虽间伤朴速而直气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这一论评是十分确当的。

洪崖滴翠王尔鉴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

历史上诗人们写巴南山水的诗歌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有的内容,留待下文专门解读。2012-8-31巴南区六大文化工程专题网站源流追溯诗人笔下的巴渝十二景一、巴渝十二景的选定谈诗人笔下的山水诗,离不开对巴渝十二景的咏叹和选定。历史上,巴县因地域广大,双江奔流,雄峰环峙,林立,乔木繁茂,山川秀美,风物和畅,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早在明代,文人们就将巴县风景选择、厘定出渝城八景:金碧香风,指巴县文庙后山祖峰金碧山,无花自香。洪岩滴翠,指城北洪岩洞顶上有城内排水踰堞抹岩而下,夕阳返照,五色陆离。龙门浩月,指南岸禹庙前有二巨石各刻“龙门”二字,江水圆转形如月。黄桷晚渡,指南纪门对岸黄葛古树,偃盖渡旁,舟曲折行驶方能到达彼岸。浮图夜雨,指浮图关上青石长年涵润如夜来过雨。孔殿秋香,指重庆府文庙大成殿桂花香。觉林晓钟,指南岸觉林寺钟声。北镇金沙,指江北镇,即江北城,有金沙门。

金剑山头寒雨歇,铜贯驿前朝望通。天转山移回合异,春添江色浅深同。巴农麦陇层云上,楚客枫林返照中。水底鲤鱼长尺半,寄书好到锦亭东。

再读《涂山绝顶眺望》:

刘菹除这篇《劾逆阉刘谨疏》外,还有《荐兵部尚书刘大夏疏》和《乞谥景宋濂先生疏》也很有名。

王应熊写的《冯时行传》,是很有特色的。其一,《传》按照常规写法,总是要将传主的生平一一写出来,但王应熊在此传中,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选择了冯时行生涯中,两三件有意义事件来写,这样既简略,又能突出传主的主要特征;其二,传中作者直接引用一些典籍如《彝坚志》、《古城冯侯庙碑》的内容,这样写,既说明事实的来源有依有据,真实可信,又省事;其三,将传主的评价,寓于的评价中,说明传主的政绩深得,就是常说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比直接由作者赞扬传主,高明得多。

这段宏论以对比手法,点名道姓,斥权奸,荐,责内阁,砭时弊,倘无以天下为己任之勇气,是万万办不到的。

侯所在,政卓异多;去,思民必祠之。夫考风俗,著其嬍恶,太守事之,是故为之记,而系之以声诗,使邦民歌以妥灵。

第五、描绘民俗民风。巴南历史上传承着十分繁复的民间习俗,保留着多姿多彩的民间风范。节令、婚丧嫁娶、祝寿、农事,饮食起居、恋爱交友等,都融合着比较固定的程序,这些民俗民风,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洋溢着尊老爱幼、忠勇爱国、邻里和睦、互助提携、俭朴勤劳等等,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因此,他们留下大量诗歌来讴歌它,发扬它。

金碧流香王尔鉴: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费著任重庆总管时,决定涂山禹庙,涂山禹庙后,费著请贾元为之作碑记。于是,贾元写了《涂山禹庙碑记》。贾元在文中大量引用《东汉郡志》、《巴郡志》、《水经注》、《汉史》、《蜀志》、《帝王本纪》、《蜀本纪》、《华阳国志》、《元和志》等书,证明“禹乃汶山郡广柔人。其母有莘氏感星之异,生禹予石纽广柔。隋改广柔为汶山,石纽在茂州(这里的汶山、茂州,即现在的四川汶川、茂县)禹为蜀人,生于蜀娶于蜀,古今人情,不大相远。”再引《通鉴外纪》云:“禹娶涂山之女生子启,南巡狩会诸侯于涂山(这里指当涂)。如是则娶而生子,生子而后南巡,南巡而后会诸侯。娶则在此,会则在彼,次序昭然。会稽(今杭州一带)乃至群臣之地,或崩葬之所,故日禹穴。”从而驳夏禹庙、涂后祠在当涂、会稽之说。最后,又理正言直地指出:“世次绵远,地名改易烦乱,附会不足证。况会稽、当涂,在禹时未人中国,禹安得娶于彼哉?今特辩而证之。”作者先提出禹娶涂山氏于当涂之说,然后引用史料,逐层,从而确立巴郡涂山为禹娶涂山氏之所。考证精详,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分,颇具力。

呜呼,先生文章足以华国(华:本义泛光,引申为散发,文中当“光耀”讲),学识足以代言。及恩许归田,杜门不出,有礼义以维持,孝悌忠信以风化乡闾。此国之奇英,乡之达尊也。吾乡自缙云冯先哲(缙云冯先哲,指明代巴县第一状元冯时行)后一人而已。

姜会照飞来何处晴如雨,漠漠高旻色映空。自是仙崖张画景,岚风一片袅清风。

总之,王应熊的《传记》,记载了大量历史事件,反映了明末的一段历史,很有史料价值,值得认真研读。从另一外角度讲,王应熊是巴县人,他为官尽管毁誉参半,但总的来讲,他仍然是巴县籍历史官员中的佼佼者。

李为栋,字粲宸,巴县(今)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进士,蒲州知府。在重庆北碚区歇马、凤凰二乡之间有碑刻“翰林庄”三字,是其故里。他的著作多遗失,今能见者有两文,一是《西山慈云寺记》.一是《飞雪崖赋》。

最后,邹智说:“右臣前所陈四事,皆今日最急之务,而不可少缓者。然深究其本,则在陛下之何如耳。朱熹曰:人主之学,当以为先。此帝王之准则也。陛下圣质髙明,圣学深逺,岂不致力于之学,而奚假于臣言哉?然窃闻之侍臣之进讲也,指某章为某书,训某字为某义,殊无反复论辨之功。陛下之也,每岁有常月,每月有常日,殊无从容启沃之益。如此而欲以应事,臣不信也。臣愿陛下摭难穷之义理,惜易过之春秋,考之于经,验之于史,会之于心,体之于身,一岁之间,无一月之不然,一月之间,无一日之不然。则所当为者,不得不为,所不当为者,不得不去矣,岂特四事之举而已哉。臣闻言切直而不用则身危,不切直则不足以明道。臣知急于明道,固不暇于恤身。惟陛下为太祖十五年辛苦之业一留意焉,则幸甚。臣干冒天威,不胜恐惧,待罪之至。”

二.巴南山水诗的内容和形式巴南历史上的诗人,或者历史上在巴县地域内流连、生活过的诗人,也继承了歌咏山水、纵情山水、乐山乐水的优良传统,写下了大量的赞美、描摹山水之美的诗歌。写巴南山水诗的诗人,并且留下诗作的最早的大诗人,是唐代的王维,其后,唐代雄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高峰的三位伟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和李白,都曾游历巴县,留下诗篇。宋、明、清三代,写下赞美巴县山水诗的诗人,更是不可胜数。稍稍检点一下,著名的诗人就有苏东坡、范成大、曹学佺、王廷相、杨慎、王士祯、王尔鉴、周开封、王应熊、姜会照等等。清末民初,有赵熙、张之洞、杨沧白等,现代诗人及有郭沫若、黄炎培等。

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记载了明末农民起义中,明朝庸官巡抚杨一鹏抵御农民起义军不力,造成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被农民起义军攻陷,朱元璋的皇陵被毁掉后,却隐瞒不报的史实,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真实情况。第二段,记载了王应熊总督川、湖、云、贵军务后,剿灭张献忠的起义部队和张献忠死亡的情况,以及张献忠的余党打败王应熊的部将曾英,王应熊死在毕节的史实。

王应熊传王应熊是巴县历史上时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官员,他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官詹事。王应熊的《传记》,其特色在于,一是记载了明朝宫廷内部、君臣之间的矛盾,二是记载了一段明朝末年,明朝将相剿灭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等的史实,可以间接了解明朝的原因,应当说王应熊的《传记》,弥足珍贵。

再以忠挚之言力劝:“陛下此时正宜兢兢业业,侧身,亲贤远奸,图维治理,早朝宴罢,节用裕民,庶可转灾为福,易危为安。”最后,提出希望:“乞敕锦衣卫将刘谨数人拿送法司,明正典刑,另选安静内臣数辈,置诸左右,以充任使,更望陛下出入起居,不近玩好,视听言动,俱循理法,使人欲退。听流行,以之,则清心而目明;以之修身,则道存而诚立,推而措诸天下,太平之世,不难致矣。”这篇奏章,事关,指斥权奸逆佞,故措辞尖锐,言论激烈;但在规劝上又委婉恳挚,动之以情。如:“臣每入朝,远而望之,圣体清癯若夫游幸过度,未免伤神。夫千金之体,坐不垂堂,而况祖神灵,惟陛下一脉,可不慎哉!”再如劝勤政为国时,说:“伏望陛下念我太祖高之取天下,问关百战,出万死于一生;念我成祖文之定天下,北伐南征,竟终天于异域;念我宣章之缵天下,内难纵横,而千戈谋动于邦内;念我英睿之理天下,外夷继叛,而播迁者数年;念我孝敬之奄弃天下,顾命之言,反复叮咛之不已,无非欲陛下之敬德修业,敬天勤民,为祖绍基业,为开太平,为生民增福寿也。”真是动情晓理,肝胆俱碎!

(这段《传》,作者引用《彝坚志》来记叙冯时行在万州主政时的一段帙闻。它讲的是,当时万州有人修了一座纪念汉代大将樊哙的庙。冯时行认为,樊哙不可能到南方的万州,撤销。撤销后,一个人扮成厉鬼,冯时行,冯时行反驳厉鬼,厉鬼害怕而消失了。)

邹智奏章振朝纲邹智,字汝愚,号立斋,是现在人,为巴渝的名臣,他一生忠耿,疏劾权奸,刚直之声动天下。受到朝廷排挤时,于君国之间,缠绵笃挚,无一毫怨尤之意。邹智,年十二,能属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乡试第一,即有志摘奸发伏。第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会星变(当年,发生星辰变异现象,有人认为这不吉利,是凶兆),遂上疏击万安、刘吉、尹直三大学士,兼劾中贵。奸党对邹智。便,将邹智,将拟死刑;后得贬谪到广东石城,任千户所吏目。死在任期内,年仅二十六岁。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他留下的文章,收录在五卷《立斋遗文》中,《四库总目》传于世。

癸亥八月二十六日庚申,翰林学士江先生考终于家(考:死去的父亲。活着的时候称父,死后称考。)。缙绅士夫咸哀悼之。越三月乙丑,厥孤通与宁(厥孤(ju):因江朝死,其两个儿子故称孤),捧先生墓葬志来,乞予表章以垂后世(表章:即表彰。章通“彰”)。予惟先生易箦时(易箦:指病危将死,典出《礼记檀弓上》),犹贻予诲言(贻:遗留,留下),。

《蹇忠定公辨诬》,是刘道开留下的一篇重要时文,是针对《从信录》一书中对蹇忠定公的而写的。《从信录》,是一本记录明朝处理、评判重大事件、褒贬国家重臣的典籍,类似当今地方志的《大事记》。《从信录》为明代诸生沈国元著。沈国元所学专好搜集史料、编纂史书,他曾经试图将《皇明通纪》、《皇明续纪》合二为一,并辑补万历朝事,从而形成《从信录》一书四十卷。

崔铣继续写道:“越明年丁未,登进士第,入翰林,为庶吉士。弘治戊申,有星变之异。君上疏极论之理,欲退万安、刘吉、尹直,而用王竑、王恕、彭韶。且曰君子所以不进,所以不退,大抵宦官有以阴主之也。疏入不报,己酉,言事者诬知州刘公、御史汤公鼐朝政”

《荐兵部尚书刘大夏疏》,为兵部尚书刘大夏鸣不平,申。刘大夏官至二品,为官清正,“不为其子乞恩”,其子弟均在原籍,“恪守家法,寂无形迹”,“历官数十年,居家不逾中人之产”,如此廉吏却遭人,刘大夏的人认为他“有蹊田夺牛之状”,“有愧于先进之人”,“不得与马文升相伯仲,而亟宜黜退”。为此作者上疏,一为刘大夏辩诬,一为国家得人才不易。所以他说:“臣非曲为大夏辩论也,但念天之生才甚难,国家之得才尤难,才用于时而保全始终之节为更难。”此文辩驳有力,表现了他,爱护的耿直。

明朝的,除它积弊政日久、贪腐、灾害频仍、等等因素外,宫廷内部君臣之间朋比为奸、结党营私、重用是直接原因之一。

这首诗画面宏大,气势如虹。既写出了涂山的历史,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绩,还写了巴地的习俗,最后赞美“渝州天堑地,感慨大江东。”

《乞谥景宋濂先生疏》,此文为明初文学家宋濂请谥封号之作。宋濂明初修《元史》,深得太祖朱元璋宠信。后因胡惟庸案,宋濂全家谪贬于茂州,赴茂途中病死于夔州。刘菹认为,宋濂病故时,“既不蒙葬祭,亦不蒙赠谥,莫为之言,盖以为罪人也;至今莫为之言,又以为往事也”,这实在不公允。“而濂以学问文章为昭代之名臣”,“为本朝欧(阳修)苏(轼),当时得罪自其孙,不自其身,天地之大当见容也,日月之明当见察也,见容见察,则漏泉之泽当身恤矣。”所以,他希望“念濂为圣祖文学旧臣,为本朝文章大家,略可赦之”,追赠谥号,“赐濂扬明之典,则圣朝彰善之政,善善,激昂人才之风光,辉文治之运,一举而兼得。”刘菹站在抑恶、鼓舞士风的立场,,直言敢谏,为宋濂平冤请封,非忠耿之士不敢为。

第四条,表面上看,邹智是想复旧礼,不思,但他的重点在用人上。他认为,皇上重用了一些僧侣,然而明朝开山朱元璋,是出生,当上后,他根据自己当的经历,认为是不能用的。所以,邹智在这里劝谏皇上不要用这样的,而不是说,其他政务都不能更改。

金碧遗基在,闲来步夕阳。轻飏何处至,虚谷异花香。

历史上的文人,所著文章,一般说,内容主要有:写游记彰显山水志趣、抒发乡梓情怀;给皇上进谏奏章,表达忧国忧民的忠义;写人物传记,记叙历史上的名人的文治武功,以期青史留名。巴渝历史上的文人也概莫以外。今天,我们介绍巴渝历史上的几位的传记或墓志铭,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刘道开不愿意做官,但他却关注朝廷对官员任用取舍的问题,间接表达出他希望朝廷重用像他这样的不一的官员的意愿。这种意愿,反映在他写的《蹇忠定公辨诬》一文中。

这首诗不仅写了铜贯驿的山色,还写了农事,写了铜贯驿的特产长尺半的鲤鱼。

次说宋代诗人眼中的巴南山水。歌吟巴南山水的诗人很多,著名的有苏东坡、周敦颐等。他们写的涉及巴南的诗,笔者在另文中谈及,在此不赘述。

灯火宿江皋,孤峰戴驿高。云开看斗柄,峡静响风涛。夜密猿争挂,人多虎不骄。丛祠无到,何处荐溪毛。

王廷相是河南人,故他称重庆为蛮方(此话说明这位老学究思想观念陈腐,到了明朝,还将早已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南方称为“蛮方”)。该诗颔联“苍山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写景十分到位,描写出岁暮的苍凉。“可怜生事尚羁旅,何日宦情真息机”,透露出这位思想家厌倦宦海、希望建功立业而不成,浪迹天涯的,只有乞求“魏阙勋华绝”了。这首诗的特点是,他将情感的抒发,蕴含于写景中,十分含蓄,这是一首格律严格的七言律诗,很讲究平仄的工整。

杜甫一生中,命途不济,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他弃官西行,流寓成都的浣花溪畔,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他离开成都,打算东去,途经重庆,写下了《渝州候严六待御不至先下峡》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传统的旧体诗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令人欣喜的是,唐代诗人并没有忘记我们巴南的山水,留下许多诗篇,而且写巴南山水的诗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

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明武朱厚照即位后,为到数月即改孝之政,宠信宦官、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刘谨,宴游寻乐,不理朝政。他的父亲孝遗命的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多次跪请武升朝,商议国是,但武就是不理睬。一次早朝时,刘健、谢迁、李东阳在大殿跪了两个时辰,殿门依然紧闭。刘健年纪最大,腰疼得断了一般,腿和脚都木了,头昏眼花,跟跪在身旁的谢迁劝他走,谢迁、李东阳挣扎半天,两腿慢慢有了知觉,才站了起来;刘健最惨,挣扎半天勉强站起来,刚迈步,一个迾趄,重重地栽在坚硬的石板上,谢迁、李东阳费了吃奶力气,才把他拉起来。当天晚上,由李东阳写辞疏,三人一齐签下姓名,托言年迈体衰,难以再担国事,请准予辞官归里。但武仍然不愿意见他们,他们只得将奏章递给刘谨。后来,刘谨向武呈上刘健等三人辞疏,武接过,匆匆看了一遍,说:“给朕去请三位阁老。”刘谨不动。他知道,如果眼下把三个老东西请回来,皇上一细问,不但前功尽弃,还很可能失去皇上的信任,以至大祸。而今可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谨万分作难的样子,却又故意拿话激怒武,说:“皇上,刚才问过三位阁老,他们都有气,说皇上不听劝告,干下去已经没意思了。”刘谨的话果然收到了好效果,武白皙的脸忽地罩上一层霜。三位顾命大臣的面容交替出现在他眼前,他们不是时时提醒他读书,就是提醒他不要太接近宦官、宫娥,不要老想着外出,要多过问政事,耳里灌满了这样一句话:“别忘了先帝的希望,事事都要以为重,大明江山为重啊”武直觉胸膛有股火往上窜,拿过朱笔,批示:只准刘健、谢迁二人辞职,留下李东阳这三人之中,武最烦刘健和谢迁。

(三)王应熊的《五福铭》

据王尔鉴《巴县志》名人录记载,到了元代,重庆出了一个文人,他叫贾元。贾元以文章名世。约活动在元成元年公元(1297)至元泰定五年(公元1328),博学多才,当时凡使蜀还京者,士大夫相访,必首问得贾先生文章否?可见贾元的名气很大。贾元为人所敬慕,不入仕宦,清贫高雅,终于布衣。贾元写的文章《涂山禹庙碑记》,就为大禹在巴县治理过长江洪水作了考证,并确定了大禹确实在涂山居住过。

先生讳朝,字东之,别号乐轩。先世河南光山人,后徙蜀之巴县。曾祖德盛,祖荣,父友明,皆隐德弗仕。先生赋性英异,甫七岁,侍父游京师,从学名辈,业春秋(业春秋:春秋,指鲁国编年史《春秋》,这里泛指史书。业,动词,从事,即学习之意),学日进。正统十二年丁外艰(正统十二年:即1447年。丁外艰:丁忧的另一种说法。多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丁外艰,丧制名,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后文中的“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回籍。读书温泉寺。景泰元年,补郡庠生(郡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即登贤书(登贤书:本指举荐贤能的文书。后世称乡试考中为“登贤书”),次岁捷南宫廷试,皆高第(次岁捷南宫廷试,第二年就考中进士)。选庶常授检讨。丙子预修《大明一统志》,书成,升编修。成化三年秩满,升侍读,入预经筵。是年秋,简修《英庙实录》,人服其有良史才,迁洗马。三载报最(三载报最:三载,三年;报最,也叫举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朝廷叫报最),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庶常、检讨、侍读、经筵、洗马翰林院侍读学士,都是明代官名)。

癸巳,先生丁内艰还里,蒙遣官谕祭(谕祭:天子下旨祭臣下。科举之后,江朝已是朝廷官员,其“丁内艰”,故有“蒙(皇上)遣官谕祭”的殊荣)。服阕(服阕:守丧期满除服),补前职。居常念祧远违(祧:庙。祧,远祖之庙。远违:远,久;违,不见面,离别,引申为没有祭祀),分俸寄归以供祭扫。越戊戌,自经筵兼东宫侍讲,屡荷白金文币之锡(屡荷白金文币之锡:屡,多次;荷,通“获”;锡,赏赐)。两典会试,所拔多名隽才。己亥因他事谪广东市舶提举。海南自昔为财贿薮宦(薮(sǒu):人或物聚积的地方。薮宦,聚在一起做官的)其地者多染指。众方疑先生亦人情,而先生则克克焉(克克焉:第一个“克”当“能够”讲,第二个克当“克制”讲。克克焉,比喻做事十分谨慎),惟恐浼己(浼(měi),污染,引申为)。外国贡使闻名请见者恐后,所贽方物,秋毫无取。在广数年,未尝有书抵,而屡请休致(休致:官员年老退休去职。所谓休致,即将职位还给朝廷的意思)。及命下,得温旨复学士衔致仕(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于其行也,上官馈赆俱不受(馈赆(jn):送别时赠给的财物)。

无意偏清妙,称时合渺茫。杏坛原咫尺,宁止接甘棠。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一般讲不允许宦官的。但是,崇祯不仅重用宦官,还派宦官“出守边镇”,掌握军政。正直的官员,应当反对才是。但王应熊却替崇祯这一决策,找到“理论”依据,谄媚,结果:“语皆迎帝意,遂蒙眷注”,乃至王应熊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有官员替他说项,有正直官员告他贪污,“帝不省”,不了了之。

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

大禹在巴县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很广。相传大禹刚同重庆南岸的真武山下的涂山女结婚不到三天,就去治理洪水了。十年间,他从前过三次,很想进屋去看看涂山女,可他一想到洪水还没治理好,就硬起心肠走了。大禹好不容易才把洪水引到唐家沱外的燕尾山地界,这时神兽穿山甲和夔龙都弄得筋疲力尽了。眼看洪水波浪,整个重庆立刻就要变成汪洋大海,大禹只好去找玉皇大帝。玉皇派太白去找沉香,借来开山神斧交给大禹。大禹得到开山神斧,急忙返回燕尾山,挥起开山神斧不停地劈,又靠穿山甲钻,夔龙引水开道,搞了整整三年,才把燕尾劈开了一条缺口,洪水通过缺口,滚滚向东流去。但是,历史上许多记载,都对大禹在巴县治理过洪水的事,存在疑问,更多的认为它只是传说。

第二条,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劝皇上要听得下意见,要选用敢于自己的官员任谏官。同时,对那些尸位素餐的谏官的,进行了揭露。同时,希望皇上礼贤下士,广纳人才。

最后谈谈清代诗人歌吟巴南山水的诗。

“郡人聚观于会江门外,君马上口占曰:龙泉庵上苦书生,偶窃三巴第一名,天下许多难了事,乡人何用太相惊。”

苔翠晴逾润,金波晚更潆。留题人未远,高咏谢宣城。

既画可行,民欢迎曰:吾今更生矣!及侯死,民聚哭曰:我有屋庐,侯畀我;使获弛然,安居其下;我有田畴,以耕以饱,皆侯之赐;虽一饭必祝。大中斥七十万钱缚屋二十五楹,中为堂,塑侯像,挟以两庑,民岁时歌舞其下。水旱厉疫必以祷,侯亦能出为祸福,以恐动其民而食其土。自侯为部使者,经画便事尤缜密,此邦著之令甲,世守焉。”(这段说,冯时行维持了原来的地界,老百姓十分高兴,他们有了安定的居住房屋,有了田地可以耕种吃饱饭,为了感激冯时行,冯时行去世后,乡民出钱修了祭奠他。)

目前,唐代留下歌咏巴南山水诗歌最早的是大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开元进士,自壮至老都是朝廷的命官,一生都过着亦官亦隐、亦的优渥生活。他的山水诗,继承了晋代大诗人谢灵运的传统,却没有谢诗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色,达到很高的造诣。王维何时到过巴县,无从查考,但他留下一首《晓行巴峡》的诗。全诗如下:

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滟石头。

邹智在奏章结尾处,表明心迹:愿冒天威,劝谏,表明他忧虑国事,忠直刚义,无阿谀之习的高风亮节。果然,邹智的《弘治庚申拾遗》,使皇上明孝龙颜大怒,本想赐死邹智,后被贬谪到广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